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发自100多年前的明信片

http://www.newdu.com 2017-10-16 中国书报刊博览 北图 参加讨论

    
    对一名外国旅行者而言,中国衙门里种种光怪陆离的酷刑似乎比庭园山水要有趣得多。
    一百多年前,这些负载着中国图像与东方情境的明信片经由西方的旅 行者、商人、外交官、传教士和士兵们,从中国各个通商口岸寄出,时间大约是 1900年前后,最晚到民国初年。这些明信片经过漫长的海上旅行,被安全送到寄件人日夜思念的亲人手里,旅行者们把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他们在中国的探险经历化成一张薄薄的纸片,借此和亲友们分享他们神奇的旅行见闻,并且片断地向远方亲友一一呈现自马可·波罗以来这个东方古老帝国的真实面貌。
    东方的绮丽梦想就这样在遥远的异国如丝如缕地传递着……
    当收件人满怀喜悦地在亲友间传阅着这一张张来自遥远东方的风景明信片时,他们可以深切地感受着寄件人发自远方的祝福与思念,并且钦羡着寄件人的神奇经历与收获,然后,他们可以透过定格于明信片上的片段图像,更多的注视着中国,注视着那曾经辉煌的古老文明在世纪之交的破败景象。
    注视着挂在每个男人脑后的有趣的猪尾巴,注视着横卧烟榻正享受着奇妙快感的鸦片烟民,注视着文明古国的种种残酷刑罚:凌迟、砍头、站笼,注视着中国妇女们无辜的小脚。人们用这些片段的图像,根据自己的意愿与需求,或价值与诠释,为自己拼贴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或奇风异俗的,或充满机会的中国。
    一百多年来,这些被邮寄到遥远异国的中国图像就这么被传阅着,被收藏着,被拍卖着,也被一代代收藏者诠释着和议论着。如同那些不可考据的中国人像,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世事更替,那些寄件人与收件人也随之不可考据了,只剩下一串串姓名和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亘古不变的世态人情。一百多年后,当我细细地端详这一张张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从遥远的欧洲寄抵台湾的明信片时,我几乎可以感受到百年前收件人在从邮差手中接过信件时的激动之情,当然这种感情是不一样的,毕竟,这一张张明信片已经在邮路中辗转运行了一百年了,一百年后的现在,我成了它们的收件人,而寄件人竟仿佛是片中的陌生男女,他们正默默地注视着镜头,以百年前凝固于瞬间的表情陈述着各自的幸与不幸。
    ……
    世界第一张明信片是在 1869年10月1日由奥地利邮政局于维也纳发行,据说,它起源于一位教授的建议,而这位教授的建议则又来自一位德国画家未被德国邮局接纳的灵感。几经周折,奥地利邮政官员在即将发行的明信片上加注了这么一段文字,才总算解除顾虑。上面这么注明:邮政局对所写内容的保密性概不负责。
    中国第一张邮资明信片是在 1897年10月由大清国邮政局发行,而早在1874年由上海工部局发行的小龙明信片则未被视为正统。
    从现存实寄风景明信片来看,私人或外国在华机构制作发行风景明信片的年代,可能比官方发行要早上许多年。作为信件的一种,当明信片无法具备一般信件的保密性之后,满载异国风情的风景明信片似乎又在另一个意义上体现出它的价值。毕竟,在那个通讯相对落后的时代,这种开放的、精美的、可供传阅的邮品,对一个远离家乡的旅行者而言,不啻为一种向亲友表达关切并展示自身旅行经历与成就的简便方式。
    甚至在一百多年后,作为漫长邮路中的某一个收件人,当我如同曾经的众多收件人一样,满心欢喜地端详着这一封封远方的来信时,那一串串模糊的字迹,一枚枚邮票和戳记,与一张张凝固于瞬间的表情,仍竭力展示着属于他们时代的浮华与虚荣和属于他们命运的沉浮起落。
    大量的旅行者、商人、外交官、传教士或士兵,把这一张张负载着中国图像的风景明信片邮寄到他们各自的国度,同时,伴随着大量信札、游记和其他文字纪录,藉以诠释他们亲眼所见的中国,无论他们的语气是多么的不堪,而这样的叙述方式似乎正足以取悦那些生活优裕的读者。也许吧,这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实际情况。
    本书将引述大量西方旅行者的游记,用他们的语言来解说一百多年前他们的亲眼所见。
    (《记忆邮递———百年前发自中国的50张明信片》林育德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