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马丁·瓦尔泽《童贞女之子》:碎片之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黄燎宇 参加讨论


    
    马丁·瓦尔泽
    
    《童贞女之子》中、德文版
    对于德国小说,人们常常敬而远之。人们敬佩其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品质,其缺失的可读性却令人疏远。人们普遍感觉“好看”的德国小说难得一见。在一次对话活动中,一位作家告诉其德国同行:您这本小说我很喜欢,因为它“很不德国”。其实我也觉得那本书“很不德国”,但我是站在相反的立场——我嫌它不够德国味儿。每次碰到这种对话,我都暗暗为德国文学喊冤。难道德国文学一定要读者在享受思想与享受故事之间做两难选择?非也。实际上,兼有故事和思想、让文学和文化合二为一的德国小说并不罕见。马丁·瓦尔泽长篇小说《童贞女之子》(译林出版社,2016)就是一例。
    一
    《童贞女之子》这一标题源于大名安东·珀西·施卢根、小名玻西的主人公的身世传说,因为他母亲说当初无需男人就怀上了他。他不仅相信母亲的话,还拿到不同场合说。同时,他和三个有父亲影子的男人结下不解之缘。小说主要讲述的就是母亲、儿子以及三个影子父亲的故事。
    故事从舍布林根州立精神病院讲起。舍布林根的德文是Scherblingen,含有“碎片之地”的意思。这座现代医院的前身是修道院,我们可以说它是在历史或者宗教的废墟瓦砾中诞生的。从精神病院看舍布林根,这里的确是一地碎片——历史的碎片,理想的碎片,爱情的碎片,艺术的碎片——这座医院的病人几乎个个都过着碎片人生,在情场、职场、家庭、事业等方面,他们都是失败者,都是输家。
    院长奥古斯丁·法因莱茵教授是作为病人来到医院的。本来做五官科医生的他,意外地被贵族出身的病人封·维戈尔芬伯爵抢走了深爱的女友。他受不了这打击,进了精神病院,并在这里获得新生,从病人变成主治医生乃至院长。但随后而来的布鲁德霍费——年富力强、思想现代、明摆要成为其终结者的现代医学博士使他回归压抑和郁闷。一方面,布鲁德霍费博士是他心爱的女人的丈夫,夏娃·马利亚在封·维戈尔芬伯爵意外丧命后嫁给了比她小18岁的布鲁德霍费;另一方面,布鲁德霍费对法因莱茵孜孜以求的事情充满敌意和轻蔑。法因莱茵教授大力推广替代疗法或者叫自然疗法,如草药疗法,劳动疗法,睡袋疗法,沉默疗法,诵经疗法,等等。舍布林根的病人由此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把药物治疗奉为圭臬的布鲁德霍费博士把这一切斥为“开历史倒车”,讥讽教授“想把舍布林根变成一座普莱蒙特莱修道院”。至于教授的业余嗜好——信仰问题、圣髑敬拜对现代人的意义,布鲁德霍费博士更是嗤之以鼻,调侃教授与欧洲启蒙运动擦肩而过,把他的所作所为称为不可外扬的丑闻。最后,为了验证“信仰就是攀登并不存在的山峰”这一信念,教授偷走了修道院教堂的镇宅之宝——基督的几滴血。事发之后他被免职。随后,他受瑞士朋友莫杰斯特·米勒-索西玛的邀请,前往莱茵瑙修道院疗养。其间他每逢周六就去莱茵河畔的一个桥头扮演一动不动的银装肃立者,而且总是面朝对岸的维戈尔芬城堡!最后,他作为肃立者死于街头流氓的恶作剧。他的朋友莫杰斯特则因急病发作死在他的面前。
    莫杰斯特的父亲是图尔办公机械公司的创始人,母亲是来自俄罗斯的钢琴家。他自小酷爱音乐,但必须继承父业,后来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作为瑞士国民院议员,他积极推动俄-欧一体化,甚至跟戈尔巴乔夫交上了朋友,俄罗斯在1996年加入欧洲理事会令他欣喜若狂。莫杰斯特也是促进艺术事业的慈善家,他留下两项令人感动的未竟事业:一是成立用母亲名字命名的“索菲亚未完成者学院”,旨在让“因为命运阻挠而未能学习音乐”的抱憾者前来补憾;二是启动对怀才不遇的作家施以援手的奥布洛莫夫计划。奥布洛莫夫是碎纸机品牌、图尔公司的拳头产品。奥布洛莫夫计划对作家们做出两点承诺:第一,无人阅读的稿件在送进碎纸机前将得到逐字逐句地阅读;第二,被粉碎的稿件将存入一个骨灰盒,上面标明作者、作品标题和奥勃洛莫夫化的日期。
    奥古斯丁·法因莱茵和莫杰斯特都是玻西眼里的父亲形象。前者是他的良师益友,他们的关系充满温情和默契,还准备认义父义子,连公证文件都已做好(玻西的母亲因为奥古斯丁没有幸福人生而阻止玻西去公证处)。后者让玻西第一时间就产生认父冲动,他觉得莫杰斯特比奥古斯丁更适合做父亲,因为他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还有和他一样的圆滚滚的身材。莫杰斯特的死令他悲痛欲绝,发誓“再也不认谁做父亲了”。
    舍布林根精神病院法医精神病科的埃瓦尔德·凯因茨可视为玻西的第三位父亲。埃瓦尔德给人很大的遐想空间,人们不得不产生他是否是玻西生父的疑问。玻西的母亲芬妮在群众聚会上为埃瓦尔德端过麦克风,事后对其朝思暮想,还写了一大堆没有寄出的信——日后成为她儿子读书识字的材料。埃瓦尔德进驻法医精神病科之后,玻西频繁探访,或是实践沉默疗法,或是讲述从母亲书信读来的故事,小说开篇便是玻西初次进入埃瓦尔德房间。埃瓦尔德幼年遭到母亲的谋杀未遂和遗弃,在孤儿院里长大,其间两次自杀未遂。长大后积极投身左派运动,参与反越战活动;去民主德国考察而失去教职,只好去特殊学校代课。后因口吃被迫改行做摩托车教练。治疗口吃时爱上语言矫正医生埃尔萨并与之成婚,不久又爱上心理医生西尔维娅,开始了一段烦恼、痛苦和绝望的恋情。他为此纵火自杀未遂,被移送精神病院。最后他在这里成功地实施了第四次自杀。
    玻西的母亲芬妮出身农家,自幼跟笃信天主教的父亲四处朝圣,铭记父亲遗言“你有指路者”。长大后在裁缝铺子做学徒,因为听收音机而迷上文学语言,随后又因一则征婚广告的语言而迷上一个男人。不料此人是同性恋、酒鬼、死不改悔的纳粹,有家暴倾向,还狂热地崇拜文学怪才阿诺·施密特。在左派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芬妮的思想也偏左,崇拜如“流星”一般的埃瓦尔德·凯因茨,甚至公开对红色旅骨干分子表示同情,怀着身孕被公司开除。生下玻西后,她开始研究家族历史,要为儿子争取贵族称号,希望儿子成为安东·珀西·封·施卢根。她坚持不懈地做相关考据和研究,住进老人院后也没有间断。
    小说标题人物玻西生于1977年,是一个普通的医院护理员,但身上却有诸多不凡迹象。他永远保持乐观、开朗、淡定,见谁都说“你”而不会说“您”,声称这是学习拉丁文的结果;他相信自己的诞生与男人无关,相信人生之路有看不见的指路者;他也相信神赐灵感,走到哪儿都发表即兴演说;他是胖子,走路却如履祥云、脚下生风,母亲叫他“无翅天使”;他头脑单纯善良,也善解人意,不时有惊人之语,被疗养院病人视为心腹、救星、权威,他们听他的话,向他递状纸,向他透露自己的心曲和计划。很明显,玻西是一个高级白痴或者说“神圣的傻瓜”,是血统纯正的童贞女之子。而作为童贞女之子,他只有一个前任和同类——耶稣·基督。有耶稣作对照,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玻西的“英雄本色”:舍布林根是碎片之乡,天降大任于斯人,这里需要他做护理员;他认为普天下皆兄弟姊妹,无需区分您和你;他的结局也是童贞女之子式的:信仰爱、宣传爱、实践爱的玻西,最后被一个把“恨你的邻人”奉为纲领的摩托车俱乐部成员枪杀。昔日的救世主需要一个十字架,今天的救世主需要一颗子弹。
    二
    从故事梗概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视野开阔、内容庞杂的小说,很耐看。《童贞女之子》讲了什么?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社会-历史信息。我们可以把《童贞女之子》当作社会小说和历史小说来阅读。譬如,通过舍布林根精神病院的历史和法因莱茵的历史研究,可以管窥近代欧洲的教会史和革命史,了解诸多天主教的习俗和传说;通过芬妮和埃瓦尔德的故事,可以从细处观察六、七十年代的联邦德国社会,当时主流社会对左翼思想和同性恋的态度令今天的读者大开眼界;米勒-索西玛为什么如此亲俄、喜欢戈尔巴乔夫?作者瓦尔泽回答说:因为戈尔巴乔夫支持两德统一。瓦老用心良苦!当我们看到一位反美作家说今天美国总统的脑子是如此简单、以致德国人都不必再为霍亨索伦王朝感到难堪时,不妨看看昔日的霍亨索伦王朝是怎么回事,再想想这美国总统指的是谁。
    《童贞女之子》的另一看点是其宗教和哲学内容。这是一部哲理小说。5年前小说刚问世时,评论界一片大呼小叫。疑问者有之,惊叹者有之,但前者多于后者。小说不仅高调提出了终极问题和大是大非问题,如信仰,如启蒙,如知识和信仰的关系,而且让读者明显感受作者的某种倾向和态度。玻西大有来头,这点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人叫他“博登湖畔的耶稣”;舍布林根州立精神病院是一个思想竞技场,启蒙摧毁宗教,现代医院取代修道院,自然科学战胜神秘主义,凡此种种,均属历史的必然。可是,奥古斯丁·法因莱茵教授不想屈服于这类必然。他的精神偶像和先师不是启蒙思想家,而是昔日的教会君主以及作为启蒙批判者的尼采。他也景仰自己的姓名保护神,每到罗马总去圣奥古斯丁教堂朝拜。还受圣奥古斯丁名句的启发,为自己确立了一条违背时代主旋律的信条:我信故我在。他还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可能像他的先祖优西比乌·法因莱茵那样做修道院院长、唱诗班的领唱。因此,他必须和布鲁德霍费博士对着干,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尊严,虽败犹荣,而且并不孤单。站在他这一边的,有玻西,还有住院作家英诺森。玻西陶醉于教堂音乐即管风琴音乐,熟读《圣经》和宗教神秘主义者的诗篇,甚至把海因里希·苏索、雅各布·波墨、伊曼努尔·斯威登堡等人的文字用作治疗精神病人的手段,是舍布林根沉默疗法的实践者。英诺森不仅视教授为让世人摆脱“知识奴役”的解放者,而且讥讽布鲁德霍费们在挥舞“化学大棒”。这一说法可谓泄露了天机:“化学大棒”是“道德大棒”的接力棒,而“道德大棒”是瓦尔泽1998年在法兰克福保罗教堂演讲的核心概念。换言之,瓦尔泽也站在教授一边。
    “98演说”因为反对“道德大棒”而造成严重后果,《童贞女之子》反对“化学大棒”,人们是否要为瓦尔泽捏一把汗?其实大可不必。这是一部小说,况且明白什么是启蒙的人也并不多。
    三
    《童贞女之子》的最大看点是语言。法-布之争就写得精彩无比,将瓦尔泽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为失败者,法因莱茵教授至少有三幅肖像。一是安东·布鲁克纳,二是歌利亚,三是舌唇图或者叫三唇图。布鲁克纳可谓教授的自画像:在医院的元旦化装舞会上,扮演瓦格纳的布鲁德霍费博士出尽风头,教授却是灰头土脸,所以他恨不得“跳起来大喊一声:我姓布鲁克纳,名安东!还有一个天然适合做剪纸图案的驼背”;年轻的大卫一手持利剑、一手拎着比他年长许多的歌利亚的头,是教授为自己和对手构想的又一画面;教授常常以舌代唇,所以有三片嘴唇,他自己的解释非常简单:“40年前我可能也有一片上唇一片下唇。下唇没了。我一辈子都在紧咬下唇。舌头代替了被咬坏的下唇。”
    布鲁德霍费博士的形象同样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请看下面这一段:
    每年他都和夏娃·马利亚一起沿着这一带的土耳其海岸来来回回地玩帆船,却不知道他的帆船经过的都是什么地方。每到一个港口都来明信片致以问候。他的问候。他在这里的信使是:布莱特博士和露琪亚·迈耶-霍尔希。明信片贴在黑色布告栏上,大家都能读到布鲁德霍费博士在费特希耶港与其男女伙伴如何一边喝泰尔梅索斯的葡萄酒,一边品尝刚刚从费特希耶湾里捕捞起来的鱼。每天都从另外一个港口和另外一个海湾寄来明信片。港口总是熙熙攘攘的东方世界,海湾总是梦幻仙境。而且不见游客踪影。写信讲述这一切的游客不是游客。
    在此,布鲁德霍费博士的无知(这一地区充满《圣经》典故)与淳朴(写东西不过脑子)可谓跃然纸上。此外,布鲁德霍费博士不会意识到自己根本不适合扮演瓦格纳,因为他身高一米九,而且他不知道布鲁克纳是谁。同样地,大卫持剑图放到他眼前,他也看不出谁是谁。布鲁德霍费博士追求健康和体育,同时代表科学、理性和进步,但其他事物与他无关,淳朴得可爱。换言之,读者可以一边同情法因莱茵教授,一边欣赏布鲁德霍费博士。
    如是观之,《童贞女之子》耐读耐看,既要归功于瓦尔泽的艺术中立和超脱,也要归功于他的皮格马利翁式的情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