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被翻拍成了电影,由李安执导,于1995年在美国上映。 《理智与情感》[英]简·奥斯汀著 孙致礼译 上海三联书店 12月16日是简·奥斯汀的诞辰,这位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多部著作的才女直到现在依然是设计师、电影导演、文学创作者的灵感源泉。 《理智与情感》 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小说以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简·奥斯汀在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在今天,仍然值得深思。 打破了英国现实主义的沉闷 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头十年,亨利·菲尔丁等大师开拓的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几乎完全中断,英国小说被淹没在一派假浪漫主义的感伤泪水之中,几十年间都几乎没产生什么重要的作品。直至1811年,简·奥斯汀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才打破了这种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 这部打破沉闷的小说,就是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如果重读一遍,你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和《傲慢与偏见》一样,《理智与情感》也是以英国当时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的。事实上,奥斯汀所有的6部长篇小说,都没有跳出这个范围。她最关心的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虽然这看上去没什么挑战性,但奥斯汀却把这类人描写得极为透彻,因而创作出公认的第一批英国现代小说。 为什么奥斯汀对这类向往爱情的淑女如此了解? 或许从奥斯汀的人生经历中可以找到答案,她的一生短暂,虽然在作家中并不算高产,但却被评论为最接近于莎士比亚写作手法的作家。她书中的爱情与婚姻让人着迷,现实、理智又不乏浪漫。 虽然写了那么多感人的爱情故事,但是奥斯汀本人却一直未婚。她年轻时也曾有过真心相爱的人,1796年,20岁出头的奥斯汀遇到了爱尔兰律师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年轻人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同样地,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要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这段恋情没有让奥斯汀成为勒弗罗伊太太,却激励她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 体现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书中提到的几个人物都在理智与情感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特色: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 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的前言里曾告诉他的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句话让我想到奥斯汀笔下的玛丽安,在《理智与情感》一书中扮演情感角色的姑娘。 故事中的玛丽安聪明灵慧,但过于多愁善感,年轻的她对爱情有着浪漫的幻想,和母亲谈论起自己的理想伴侣时,她说:“他必须与我情投意合,我们必须醉心于一样的书、一样的音乐。跟一个趣味与我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会幸福的。”当她的意中人威洛比以英雄姿态突然出现时,她发现他们“喜爱相同的书籍,相同的段落,凡是她热衷的,他都喜爱。”姐姐埃莉诺质疑她对威洛比的了解,她又说:“熟不熟悉,不取决于时间与机缘,而只取决于性情,对某些人来说,七年也达不到相互了解,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七天就绰绰有余。” 感性的她就这样陷入热恋中,她以为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全部而不期待回报,她不知道自己这样热切的爱不一定能唤起对方的爱,以至于自私贪婪的威洛比因为对财富的欲望而抛弃她时,这位单纯的姑娘悲痛欲绝,这场一开始就失去了理智的“坠入情网”,轻而易举地被现实摧毁。 被威洛比抛弃,她一个人跑到威洛比住所的不远处,矗立在雨中,任凭与他相关的记忆涌上心头,痛苦得难以名状,还因此染上疟疾,差一点失去性命。 那时的玛丽安不明白,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更应该是一个诺言。玛丽安的遭遇是一种成长,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找到了自己对理智的认识。 很多看过原著或者翻拍电影的人,或许更加偏爱故事的另一位女主角埃莉诺,她同样感情强烈,但却头脑冷静,有的放矢,是故事当中理智的化身。 埃莉诺是家中的长女,生活中的经历塑造了她理智、冷静和谨慎的性格。她择偶并不看重对方的外貌和经济条件,而是注重内在修养。在发生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之后,埃莉诺最终选择了诚实的爱德华。她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总是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玛丽安这样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她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既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人是不能没有感情的,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一堂有声有色的情商课 奥斯汀写小说,最大的乐趣或许是创造人物。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不靠抽象的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因此,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称奥斯汀笔下的人物是“圆的”立体,而不是“扁的”平面。 《理智与情感》里塑造了近20个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和小姐,且不说主要人物,即使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奥斯汀也写得有血有肉。比如说,书中的人物斯蒂尔,长到29岁还没找到婆家,于是只好从别人的玩笑中寻求点精神安慰。有一次,人们拿戴维博士开她的玩笑,她一时得意忘形,“装出认真的样子,求詹宁斯太太替她辟谣,而詹宁斯太太完全理解她的意图。当时向她保证说,她当然不会辟谣。斯蒂尔小姐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寥寥数语,展现出一个单相思小姐的形象。 奥斯汀还让书中那些热衷于支配青年男女命运的闲得发慌的老爷太太们一一在读者面前亮相。例如那“一心只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宁斯太太深信保守的布兰登上校爱上了玛丽安时,认为“这倒是一桩美满姻缘,因为他有钱而她长得俊”。 两姐妹的哥哥约翰曾误以为布兰登上校对埃莉诺钟情,竟开导她说:“也许因为你财产少使他畏缩不前……但是只要稍微献献殷勤,鼓励鼓励,你就能抓住他……这是姑娘们很容易办到的呀。”这些人满脑子唯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观点就暴露无遗了。 得益于奥斯汀对人性细腻的洞察,紧紧抓住理智与情感这对每个人都具备的看似矛盾却又无时不存在的情感,站在这复杂、矛盾之上给我们上了一堂有声有色的情商课。在“课堂”中关乎理智与情感、道德与规范的讨论仍具现实意义。 理智与情感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面临取舍时,我们能真正做到像埃莉诺那样吗? 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纵观整本小说,情节都围绕着埃莉诺和玛丽安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一个个事件背后,人们看到的是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 因此,奥斯汀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份、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少女,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但奥斯汀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一般都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更强调了这一点:对当时的男男女女来说,制度是更大的敌人,人人都是制度的牺牲品或潜在的牺牲品。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奥斯汀早就洞察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问题的症结,但她并没有像后来的大部分严肃作家如雪莱等那样,成为时代的叛逆。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 奥斯汀的小说不仅仅是黑白文字那么简单,在她建构的世界里,你或许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沿着自己的想象或者理解,在心底找到类似的埋藏,找到现实世界里的行为范式。书里尽显的虽然都是男女主人公磕磕绊绊的爱情故事,可婚姻爱情不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吗,它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真理,对人的生活有历久弥新的影响。 英国小说家威廉·毛姆曾在他的读书笔记中这样评价奥斯汀:“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不在于批评家的一致称赞,也不在于教授们的分析讲解或者大学课堂里的悉心研究,而在于历代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教益。”所以阅读奥斯汀,无疑是重新燃起你的希望,对爱的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