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艺术漫谈 >

在并置与冲撞中发现“另外的另外”——2016北京国际电影节观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严蓓雯 参加讨论


    
    《桃色公寓》电影剧照
    
    《流浪的迪潘》电影剧照
    
    《其后》电影海报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是影迷们的狂欢,从电影节开始的前几个月,就有人津津有味地讨论选什么片,各种资深“教主”也列出各种推荐。到了开票 那一刻,有人兴奋地宣布抢到了,有人哀叹下手已晚,“跪求一票”。影展期间,影迷们描绘赶场的快乐;影展结束,一摞摞票根展示丰富的观影成果。不过,在展 示这种喜悦时,观影的真正目的和影展的真正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了。
    在资讯极度发达的现今,无论是当今热片、大师之作,还是久被尘封的陈年旧影,都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资源。而且,“在大银幕上观看”这个诱惑和享 受,也由于中国电影资料馆等放映机构的努力,每周都可以实现。事实上,影展的许多影片,都已经或将会在资料馆里继续播放。那么,我们投入无限精力赶场观影 的意义在哪里,收获又是什么呢?
    对我来说,影展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的“集中”。它在短时间里,让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影片集中播放,这种并置与轰炸,会让我们想到单看一部或一 组影片时所不能意识到的问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想象。在如今看来似乎毫无争议的问题上,曾经有过 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有着不同的应对之法;人心的繁复、困境的两难、艺术的边界与可能,都在这种集中并置中令人诧异地凸显出来。
    于是,在我们惊叹《桃色公寓》这样剧作构思精致、合缝、完美的好莱坞影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对男女之爱的另一种疏阔、留空、写意的表达。《桃 色公寓》里,保险公司小职员巴克斯特为了仕途发展,随时出借自己的单身公寓,让公司上层“朋友”用作钟点房与情人约会。后来,他发现其中一位姑娘是他暗暗 喜欢的芙兰。他没有歧视她,善良的他甚至在她服毒自杀后照顾她,还给她的男友、公司人事经理打电话,保证自己会将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故事的进展中有许多 巧合、许多笑料、许多情感震荡、许多事件起伏,都设计得非常恰当、合理。剧情的反转也相当好莱坞:虽然巴克斯特因帮助人事经理而升了职,达到了人生追求已 久的目标,但最终,他还是看不惯虚伪的情感,受不了良心的煎熬,愤然辞职。结尾含蓄地提到了他和芙兰有可能会发展情缘,影片在两人相视而笑中结束。这是一 份没有戳破的感情。但同样是对这种暧昧情感的处理,夏目漱石原著、森田芳光导演的《其后》就不是依靠富于张力的喜剧性对白和戏剧性情节,而是凭借漫长的静 止画面、不断出现的特写镜头,以及欲言又止的人物表情,传达出难以掩盖的怅惘、茫然与失落。代助和好友平冈同时爱上了同学的妹妹三千代,平冈向代助表达了 这一心情。出于“正义感”,代助替他向三千代提亲,而三千代其实爱恋代助,失望中赌气嫁了平冈。“其后”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后发生的事,这些前史通过影片的 闪回,慢慢地补缀。影片一开始——平冈来见代助,两人在清冷夜色中的红色路灯下等电车,“我太太常问起你。”平冈说了这么一句,代助没有吭声;代助又去他 们住的旅店回访,三千代在房间中半露出惶恐的侧脸,代助短暂而不自然地回头一瞥——便已为三人的关系定下了基调,也为影片确立了细腻、抒情、写意的风格。 这是东方式的情感,没有切腹剖心的表白,没有声泪俱下的悔恨,没有赤裸情欲的肌肤之亲,但在代助百无聊赖地与艺妓跳着妖冶的舞蹈;在三千代默默伸出手,展 示为了生计当掉了代助送的珍珠戒指时,我们分明看到这份情感的根深蒂固与无奈无望。追求仕途发展的底层小职员,他的人生拼搏付出了种种代价;坐享家庭庇荫 的纨绔子弟,同样遭遇无处发力的中空。但是,两者的不同在于,我们可以按照剧情逻辑,预期巴克斯特终会找到机会说出心声,但我们却不晓得与家庭脱离了关系 的代助,会怎样继续他跟三千代的未来。我们习惯于好莱坞叙事的起承转合(哪怕是以不告诉确切结局的相视一笑结尾),等我们看到直接以“承”开场,无从谈 “起”,更无处谈“合”的影片时,竟然有了一种异样的认识:在代助的这份迟疑里,在他与所爱之人、他人之妻静静坐在拉门前的安静里,在许多其他日本文学影 视都能看见的“枯寂”里,我们大概能体味人类情感的不自主的距离。
    在川端康成原著、成濑巳喜男导演的《山之音》里,同样有着“不自主的距离”。公公信吾对年轻美丽的媳妇菊子隐隐有种爱慕,这种暧昧的情感,对应 的是他年轻时爱上的如菊子般美丽的女人,也是他在烟缸上摆了三支点燃却都未抽的香烟的失忆的年衰。是暮年不可挽回的来临,让人对年轻美好的事物油然而生爱 惜。这种疼爱,这种珍惜,在夜晚隆隆响起的山之音里,在年迈妻子发出的轰鸣般的鼾声里,我们从孤独静坐的信吾脸上可以捕捉到。小说若有若无地写了,电影若 有若无地拍了。和《其后》一样,其中的感情并非如大部分电影那样层层递进,承转积累,然后到结尾,给我们一次“终不可得”的突降,而是以沉稳的节奏,共时 地弥漫在整部影片之中。这是集中观影后的突出感受,相比好莱坞起伏跌宕的叙事,曾经有过这样的电影,描摹过这样的情感:它没有西方或情感那么浓郁强烈,甚 至,连如今已经习惯直接表意的同为东方人的我们,也都慢慢难以理解了。“为什么代助之前不早点表白啊”,“那公公跟媳妇肯定有一腿吧”,是这样的电影,让 我们反思自己的情感模式,反思是什么让我们如此追求逻辑、追求因果,已不能再理解没终局的感情、“没一腿”的世界了。
    集中观影不仅可以对我们的思维定势造成反冲,它也可以形成一种串联,让我们获得一种历史性、全球性的画面。光看《年轻气盛》本身,你只看到疗养 胜地,一对英国老朋友——退休的指挥家弗雷德和陷入创作瓶颈的导演米克,回忆青春,寻找初心,其中对艺术、人生、青春、恐惧、爱的种种展现,导演拍摄得自 如从容。但以此对照《流浪的迪潘》,却让人心酸。斯里兰卡内战后,曾经效力于泰米尔组织的战士迪潘,与素不相识的雅丽尼假扮夫妇,后者又从难民营里随便捡 了个孩子,三个陌生人伪装成一个家庭,成功申请移民到巴黎。可是巴黎郊区贫民窟的日子,却远非他们当初向往的西方天堂,他们逃过了家乡的战火,又被卷进异 邦的黑帮枪战。最终,他们逃到英国,男女主人公也真正产生了感情,有了自己的孩子。结尾是雅丽尼的手捋过迪潘的头发,他们在一派中产阶级面貌的庭院里烧 烤、聊天。这个“温情”的结尾是个败笔,之前南北半球的贫富差异、各自国家自身的内部问题,都被这上了一层柔光的大团圆结尾给抹消了;但只要想一想,这是迪潘和雅丽尼拼了命想去的地方、想过的生活,而那里的人,轻轻松松就可以在豪华无比的瑞士山区酒店,吃着美食,泡着温泉,探讨人生——他们的人生当然是充 满了无法再“年轻气盛”的惆怅,但对迪潘和雅丽尼来说,他们多少同伴连年轻的机会都没有。
    逃往西方、安居英国,是导演为这个斯里兰卡家庭开出的想象的、浪漫的、充满中产阶级自我疗愈的药方,但实际上,作为现实困境的难民问题,远不可能有这样的理想结局。不过,这一作为败笔的结尾,却在与另一部影片的对照中 显示出意外的意义。可能我对《年轻气盛》有点苛刻,但如果不和《流浪的迪潘》共赏,就不会感觉到,在战火、贫穷、混乱的映照下,一方安之若素的一切对另一 方来说是多么奢侈,而探讨的青春与衰老、死亡与恐惧又是多么不值一提。这是两个毫无关系的片子,因为电影节,在我眼里忽然产生了这样的关联。同样,南美国 家联合摄制的《蛇之拥抱》结尾,印第安人“世界运转者”变成了天上的星座,也许他本来就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星星;英美片《机械姬》里,制造出人工智能机器 人的人类,反而被机器人杀死、囚禁;欧洲片《龙虾》里,一个混合了现实与异托邦的世界规定单身就是有罪,它们对时间与空间的各自想象,对历史、当下、未来 的不同刻画,放在一起,让我们清楚看到,艺术以各种路径,各种可能,探讨着我们之内与我们之外的时空。
    这或许就是电影节的价值与收获,通过世界各地各时优秀影片的汇聚,它打开了我们的眼睛,镜头伸向我们以往没关注到的地方。通过这种集中的并置与 冲撞,无论是影片之间有意无意的呼应、对比,还是单独一个影片对我们惯常思维的挑战,都能够让我们发现,在我们熟悉的世界之外,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方式 之外,在我们自然而然的情感模式之外,还有另外的世界、另外的认识、另外的情感——另外的另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