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习习散文:四声之外的水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于贵锋 参加讨论


     一
    或许,我应该像习习读卢梭那样去读她的散文。看一段,放下;过几年再读,再体会;也应该像她那样,在心有所动的地方画上横线,最好,再写一两句自己的感受;甚至,去读书中书,去认识她见到的植物,去走她走过的地方。这样的话,我也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去对这些文字的品性做个判断:是否诚实,是否有自己的心在这些文字里?
    但似乎也不用这么费事、费时。想了解一个人,一篇文章就足够,一本集子当然更好。实话,习习的散文我零星读过许多,结成集子的《流徙》也还是读的电子稿。但这足以让我喜欢上她的散文,并对她的文字质量暗自欣羡。不错,当她用语言之手轻抚过去的时候,她所描述的那些事物苏醒了过来,她的生命气息已在字里行间流布,在写作上,我想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
    认识习习的时间不算短,至少10年吧。文弱这个词描述她最恰当。她瘦小,安静,但坚定,说话的时候,时不时夹带一些兰州土语,有点儿拖腔,也是在某个简短句子中间某个字的拖,为了强调而已,仿佛马上那调子要升上去,但又落了下来。当然,习习也有不经意间流露的匪气,比如她想喝酒而别人不喝时,她会一仰而尽,空杯子加上笑嘻嘻的眼睛对着你,让你堂堂男儿不好意思示弱。这里面是一份干脆、干净,而不是故作懵懂的死缠烂打:像酒一样,你不喝她实际上并不介意的;就像这篇文章,我答应好久了却没有写,她并没有再问。由于感觉与她比较熟悉,似乎不太在意她的女性身份,和她闲聊,也就没有了拘谨,很是愉快。但由于几乎每次都是在闹哄哄的场面,对艺术本身,深谈的机会并不多。由于她编辑刊物,我们对一些朋友的作品偶尔交换过一些零星的看法;但对于她的散文,几乎没有涉及。只有一次,大约是去岁冬季,我们针对散文本身聊了几句,不甚了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习习的散文,断不是那种高腔高调,也不是小女人式的拿腔拿调。她是一个有生活的作家。
    三
    “俗世的生活就是这么热热闹闹,有钱人、没钱人、镇里的人、过路的人、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比邻而居。柴米油盐、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一个几百年的古镇,这些日常的生活,不知更改了多少?”
    以这《小镇》为例,变迁是样式上的,而生活的质地,或对那份质地的追求是不变的。什么样的人,他不生活呢?热热闹闹,一个词,生活的所有温度都在里面了。所有切近人心的艺术,恰与生活密切相关,自古如此。而生活,才是大艺术。
    也正因为如此,习习语言的干净中,多了一份生活带来的诚心。
    四
    诚恳,就是生命的渗透。生活,应该是活的,但由于程式化或者事物从时间中的抽离,生活会变成一种僵死的记忆。当下的生活,是要诚恳地去过的;而过去的生活,要用生命去唤醒。但无论如何,都得有一颗充满爱的、善意的、理解的心,都得找到生活的纹理与触角。习习的文章,有忧伤而无怨戾。生命易逝的忧伤,美的逝去的忧伤等等。但这忧伤并不是空泛的慨叹,而是在经历人生的困厄之后,一种本真的情感。有几次打电话,习习好像都正处在某种令人揪心的事里,但再次见面,说到高兴的事,她还是笑得很欢。她并没有被生活击倒,而是从生活中汲取了面对生活的力量,从中去发现那些美好的事物。她的生命没有被掏空,而是被充实了,反过来,这生命也试图通过文字,唤醒那些散落在灰尘与死水中的生活。也因此,习习对生活的切入,不是照搬或罗列,而是借助与自己的生活、生命相关的事与物。她并不是要复活,并不是让过去的某种生活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而是让生活四散的气味聚拢,给我们一份人间的温暖。
    五
    那些被忽略的、细小的事物才是最重要的,我一直相信。就事物本身来说,由于忽略而被遗弃在角落,才有可能比较原味地保留某个时空的味道。就写作来说,比如习习的散文,对小的关注就是一种持久的捡拾与爱抚。因此呢,在表象上,她的散文可能多是一些随笔的片段,是一些手札、场景记录等。这些文字,或许是基于她对散文这种文体自身的理解,抽掉了那些散漫的枝节,而将最想给读者说的话简洁地写了下来,那或者是一种味道,或者是一种有趣的、珍爱的事物。“小但完满”,这是习习描写《古镇》的句子,它当然不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意思。完满,即内在意蕴和自足性。她的散文具备了。
    但我要说的,是一个大而无当、万物被淹没的时代,她对小的关注,自有其令人称道之价值。最近读了她的一篇散文,叫《血牡丹:另一种镌刻》。文章分分岔岔,时空回闪,蛛丝现场,细致梳理,围绕发生在兰州的一段历史,试图对一块碑“立碑”,试图辨认一团血、一朵牡丹、牡丹背后的一个人以及和一个人相关的一群人。也许就事实上的结果而言,显然一篇文章很难改变人们习惯并熟知的历史;但就文章体现出的对小人物关注的意识,以及倾注的心理而言,这种努力是值得的。读罢,我们至少知道了那一团血气的存在,那血气中隐藏的一个生命曾经的存在。不错,在这儿,作者不是站在所谓宏阔的历史中去衡量这些小人物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等,而是“找出”生命本身。生命的存在感,这就是我读到的文章核心。习习用这么多的文字,为一种曾经的生命存在而镌刻,可见其用心之深,对生命本身之尊重与真爱。
    可以说,这种“小”意识,才是一种更深邃的、大的意识。
    六
    这篇《血牡丹》,与散文集《流徙》中的一些文章,比如《木器厂》等,像是大制作。但细细读来,还是习习那种片段式、随笔式的结构方式,靠的是内部气息的关联。那种随笔式的结构方式,我不知道它与现在的各类散文之间孰优孰劣,但我很是喜欢,因为少禁锢、少规矩框框。但就讲究谋篇布局的散文传统而言,无论如何,相比短随笔,习习的结构意识在逐步增强。即便注重结构了,她也没有让那结构变得匠气,如同板着一张脸,令人生畏。习习避免了由于注重结构带来的经营痕迹,保持了结构的自由度,在回环缠绵中文脉贯通,文随心势,透气,敞亮。
    相比《血牡丹》,《北京册页》又是另一种结构,逐渐展开,互有映照。对,这当然就像一幅幅小画那般打开,可浏览,可细读,但每一幅被其所附着的册页本身牵连在一起,有“北京”这个册页本固有的底色。同时,还被另一种氛围所浸染,即习习描述中所展现出来的耐心与简洁,如同画家,她笔触清晰,勾勒准确,所绘花鸟、树木等,生动,本真,与生命融汇。
    “成熟的柿子,汁液饱满甜美,吸尽了,就剩了软软的小舌头,小舌头不说话,只和人的唇齿发出声响”,但这又是纯粹的工笔吗?有小情趣、小故事、小舌头,有细节、有意会、有质感,意蕴具足。
    《老地方》也是如此,老而不老,老而有根。
    七
    习习周围有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她写小说、散文,但不写诗。实际上她在写散文的时候写诗。比如这样的散文题目:《北京册页》《老地方》《游走帖》《有塔的院子》《春日祭》《青青豌豆尖》等,令人遐想,诗意勃兴。
    实际上,习习的散文中,有我最喜欢的一类诗歌的几个主要质素:语言精练,叙述准确,语感好,有生命感,眼里有小事物,有细节,有安静与热情,还有诸如结构过程中的自由与回环荡漾,有弥漫的生活气息,有滋味,有风情。
    作为多年涂鸦分行文字的人,我厌倦了那些用理论术语唬人的文章。我更在乎一个人在写诗作文的时候,他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否真诚,他思维的方式是否令人产生兴趣,他内心所想所思能否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来,能直接的时候不绕弯子,需氤氲的时候事物和文字能散发。
    习习的散文,读来亲切、轻松、合心、安心。枝条扶疏,光影婆娑,乃妙境。
    八
    这样一个作家,对植物喜欢是天然的。这是大自然给她的初心。在她的散文集《流徙》最后一辑,就写到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植物。还有借助关于植物的八封通信(《卢梭这个老头儿讲给我的》),普及植物知识,发议论,谈人性,求索生命奥秘,令人担心这个喜欢生活的作家像女权主义者一样严肃起来。当然担心是多余的。
    “野生草莓,我们家乡叫‘piao儿’,这个‘piao’也不知怎样写。”
    在读到《原来有这么庞大的一个故事》中的这一句时,我笑了。去年到现在,我写作中一个主要的部分,就是我的乡村“植物志”。很巧,其中有一首关于“piao”这种植物的《piao,藨》:
    Piao
    我听见了风
    Piao
    我跑过麦茬地
    Piao
    我看见了两块田之间的埂塄
    Piao
    有一大块荒坡
    Piao
    不是草莓,不是刺莓
    Piao
    有人喊她pao
    Piao
    有人叫她白草莓,菠萝莓
    Piao
    我的四声之外的水果
    Piao
    我的唇音,我的口音
    Piao
    我野生的甜点
    Piao
    一次次引我飞
    藨(piao)是“我四声之外的水果”,习习的散文也是。习习是诗人朋友之外,我很少的写作上的朋友。我愿意以这首诗,赞美习习文章绚烂的朴素、随意、随心、自然、野生,以及内里的大气、雅淡、热情、安宁与和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