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以陕西西安为起点一路向西,开启了中国与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密切交流的历史。如今,丝绸之路随地理、时间的变迁生发出更丰富且更具现实意义的内涵,“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在21世纪的今天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驼铃声声,马蹄阵阵,历史与现实相辉映。踏上丝绸之路,人们感叹于打通隔离、互通有无的艰难与决心,更感佩于先行者的筚路蓝缕、上下求索。 在为期13天的“丝路文学之旅”行程中,中国作家“丝路文学之旅”采访采风团走过了陕西、甘肃、新疆3个省区、10多个市区县。不管是敦煌的文明遗迹、张掖的茫茫沙漠,还是龟兹的历史现场、喀什的民族风情,都让作家们真正深入到广袤的祖国西部,进一步学习、了解了关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不少鲜活而珍贵的素材。 深切感受到大西北的温暖与亲切 沿着2000多年前张骞的道路一路向西,作家采访采风团从西安出发,途经天水、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玉门关、敦煌、哈密、吐鲁番、库尔勒、阿克苏,最终在新疆喀什抵达终点。新疆的发现之旅占据了此次行程近半的时间,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显示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据新疆文联主席阿扎提·苏里坦介绍,近年来,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新疆作协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汉译,同时促进用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汉语作品,还举行了“新疆诗歌全国行”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鼓励作家用文学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与此同时,许多新疆作家在与内地作家的交流与沟通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离不开作家们用脚丈量祖国大地。在这次的“丝路文学之旅”中,作家们不仅参观了古代文明遗址、各地的文学艺术博物馆,还非常关注基层的文化建设和创作情况。在新疆麦盖提县,作家们考察了新疆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基地,与当地作家进行了交流。在这样泥土丰沛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重新发现了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 《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坦言,自己已经有六七年时间没有出门这么久、走这么远。这次文学之旅让他了解到,丝绸之路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的,更是文化的。在这一带,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留下的东西非常多,文化、文学参与丝绸之路的意义是如此丰富、具体、永恒、持久。 此次采访团中有汉族、回族、土家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的作家,分别来自北京、江苏、陕西、山东、河北、宁夏等地。对于大部分作家来说,西域之辽阔颠覆了他们的想象。第一次到新疆的作家鲁敏与大家分享说,这次行程使她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有了很大的变化。她说,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是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面对的。在一个局限的地方,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相对固定化、程式化。这几天在西部的行走使她发现,时间和空间可能如沙子那样渺小,也可能像几百公里那么无边无际,这也让她感慨于时间的扭曲感、主观感、可变感。 尽管旅途遥远、行程紧张,但作家们十分珍惜此次深入西部的机会,许多作家边走边记,一路上分享着即兴创作的散文、诗歌。在十几天的行程中,不管一路上多么疲惫,作家陈应松都坚持每晚记日记,十几天下来,已经写了4万多字。作家郑彦英说,十几天的行走不仅改变了自己对沙漠、戈壁等自然景观的理解,更让他有机会与西北人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通过这种接触,深切感受到了大西北的温暖与亲切。 通过精神洗礼,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作协组织这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它郑重表达了中国文学对丝路文化的精神承担,表达了中国作家对世界和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美学审视,让更多目光聚焦于丝路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让更多心灵通过文学作品感知丝绸之路的丰富博大。 白庚胜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这条古道重新焕发亚欧路桥、东西纽带的勃勃生机,都是为了让它的精神、尊严、价值与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造福人类,以达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亲诚惠容、和美和谐、共享成果的目的。他希望采访团的各位成员悉心体验观察,发现大义大美,抒发大情大爱,身体力行,全身心完成这次精神洗礼、文学探险,用手中的笔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努力攀登新的文学高峰。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蒋惠莉谈到,正是大唐包容、开放的风气,进一步激活了西安的生命力,加深了城市的文化积淀,也使这座城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如此深厚的丝路文化土壤和浓烈的丝路文化情结,陕西作家也创作了一些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作家有进行相关主题或题材创作的计划,大家希望通过文学创作,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希望作家们多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同时发挥文学的力量,共同开启文学的丝绸之路,让中国文学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