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韩寒以《三重门》石破惊天,那是代表了“80后”横空出世的文学。十五六年之后,中国社会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世纪的躁动不安,为生活的富足和竞争的压力所取代,文学也不再依赖叛逆来比拼了,年轻一代的写作者如何来寻求自己的文学道路,其实更为困难。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翻新自有后来人。虽然不再有激进的反叛,但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写出这代人的生活,确实是让文学回归到朴素真实的道路上。最近读到张闻昕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问青春》,自然有一种欣喜,让我体会到还在上大学的年轻作者有着如此认真的写作,如此真挚的文学情怀,如此真实的青春文学,我能体会到她真实地栖息在文学中。 读她的《问青春》,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她能诚实和准确地描写生活。虽然这不是什么惊人的小说笔法,但在青春文学写作中,却又是弥足珍贵的一种品质。青春文学多数以叛逆性来完成情绪的表达,经常通过夸张和变形来反映对生活的批判性,这无疑有它的意义。青春文学比较少见的反倒是能诚恳和准确地描写生活,而在《问青春》中,张闻昕对中学时代的生活描写是相当真诚和诚实的,也因为她有忠实生活的淳朴情怀,她能回到生活本身,准确地描写中学的生活。这里的故事无非上课考试,同学之间的友情、理解或误解、亲密或疏离,但是写得细腻曲折,有滋有味。人物平凡朴实,却又有个性,不用说主要人物顾非、曹苑、政阳、张洛,就是那个吴权庆、刘凌漪也写得十分精彩。少年人的争强好胜、朦胧爱恋,微妙心理,所有这些都写得楚楚动人,刻画了南方城市里一群高中生追寻理想,顶住高考压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生活现实。那些丰富多姿的社团文体活动,紧张压抑的高考冲刺,满地散乱的试卷和情投意合终至于劳燕分飞的少年人生,青春如旭日东升,霞光满天,偏又要喜欢“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就是青春,友谊与爱恋根本分不清楚,是苦是乐混为一谈,它的无限美好正在于此!如小说里所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样的青春伤感抑或失落也是美丽的!青春真是拼得了也输得起,小说表现的青春生活真实感人,放飞理想的精神始终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在全社会对应试教育高度重视的背景下,追求理想和抉择未来,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充满了发愤、挣扎与苦恼。小说值得肯定的是真挚地描写了青春期的家庭伦理,这在青春文学中本来是作为反叛背景的生活现实,在闻昕的笔下,也得到了更为完整和恰当的表现。这里面的家长固然都有面对高考的焦虑,也有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诸多压力,但小说整体上能描写正常的家庭亲情,而且把父子、母女关系表现得十分朴素和美好。张洛的家庭多少有些压力,政阳的家庭则隐藏着伤痛。失父的痛楚曾经深深打击了政阳,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能从阴影中走出来,小说写出这代孩子成长的坚强,也揭示了生活的某种真实——青春生命的绽放全靠自己的努力,真正是“我的青春我做主”! 每一个处于花季雨季的美丽心灵,都在努力寻找自我和承担家庭责任,感受到友情的敏感,爱情的萌动,同性异性间模糊的情愫。家庭天伦之爱与少男少女的青春萌动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部小说的情感显得非常饱满,承载起整个富有内涵的小说世界。 小说笔法细腻,心理描写十分出色。在描写张洛和政阳这两个少年的友谊时,他们各自的心性呈现出不同的倔强,少年人的那种相互理解,小男子汉的互相激励,表现得颇富有层次感。而在写那些女孩儿之间的友情与猜忌时,就要微妙曲折得多。顾非与陆安定之间的小纠葛,以顾非的大方友好而让陆安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刘凌漪走近吴权庆的情感过程也写得十分出色,那是失意的少女寻求感情慰藉的过程,那种真实感如果不是出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不是出于对同龄人的同情和理解,很难写得这么真实和准确。 小说的社会学意义也是相当显著的。闻昕写出了她们这辈孩子的成长,他们作为“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呵护和溺爱,如何与同龄人交往,如何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如何与家长、老师交往,如何在家庭和学校之间转换角色,他们对明星的向往,方兴未艾的粉丝文化……所有这些,这部作品都描写得真实、真切而细致。他们是否尤其脆弱或敏感?“他们是否活得过于少年老成?”小说提出的这一系列思考,是青少年自身的困惑与无奈,也是对社会的警醒和呼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