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红日》——战火中诞生的纪实报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华读书报 毛乐耕 参加讨论


    
    吴强《〈前线记事〉的记事》
    1957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红日》是作家吴强的代表作。在解放战争时期,吴强亲历了华东战场的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他用长篇小说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战役中由弱到强,发展壮大,最后取得胜利的历史进程。在小说中,吴强塑造了从军长到战士众多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再现了规模宏大的战争场景,对国民党反共将领的刻画也入木三分,并不简单化脸谱化。这部小说,是继杜鹏程《保卫延安》以后的又一部正面描写人民军队和革命战争的长篇小说,它与《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一起,被称为“三红一创”,成为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经典的文学作品。
    吴强1910年2月出生于江苏涟水,他在中学读书时就爱好文学,于1933年开始写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中断学业,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发表短篇小说《激流下》、散文《夜行》《老黑马》等。1938年,吴强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在新四军和解放军中工作十四年,担任过文艺、宣传干事、宣传教育科长、纵队(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务。全国解放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其后于1951年转调到华东、上海从事地方工作。
    在部队工作期间,尽管戎马倥偬,吴强仍坚持写作。他曾写过独幕话剧《一条战线》《激变》《皖南一家》等;还与人合写过三幕话剧《繁昌之战》和《丁赞亭》。
    吴强出版的第一本书是《英雄的业绩——淮海前线记事》。此书由新群出版社列入“新群文艺丛书”于1950年10月出版。全书有一个《前记》,正文95页,出版以后,曾有过两次再版,总共发行了19000册。
    这是一本经历了重重困难,在战火中孕育和诞生的书。
    1948年10月,在济南之战胜利结束的一个月后,吴强又随华东野战军行动,准备参加一场规模更大,具有决战性质的战役——淮海战役。当时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华东战场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已经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吴强和所有的指战员一样,情绪非常振奋。
    作为纵队政治部宣传部的领导干部,吴强有撰写战地笔记的习惯。这个时候,战争的主动权已经开始掌握在解放军手中,各方面的条件都有所改善,吴强更是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下来,争取每天都写上一点。《英雄的业绩》这本书,就是这些笔记的积累和汇集。
    1948年10月25日,华东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的行动开始了,吴强“淮海战役记事”的笔记也开始了。这一天,他们行军的里程是七十里,到达宿营地时,时间已经过了午夜,同志们都已酣然入睡,但吴强还是拿出自己用新闻纸装订的笔记本,就着小油灯的亮光写了起来。这种战场的笔记开始当然只是一些粗线条的片断,但无疑是以后写作的第一手资料。吴强当天写的笔记是:
    华东野战军第二次大进军,/时间: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下午四时半。/天色阴暗,西北风,原野,/一路上,说说笑笑,有说有唱,/车如流水马如龙,/朴质多情的山东人民……
    这样的行军连续走了五天,部队接近到陇海铁路,也快接近到实际的战斗了。为了做好进一步的作战准备,部队决定在沂河以北休整三天。吴强就利用这三天时间,把这几天的情况都作了细致一点的记录。
    战役打响以后,吴强一直活跃在战斗的前线。他到阻击敌人的阵地上去看望过在那里坚持战斗的指战员,他参加过部队在枪炮声中召开的战前动员会,他还常常找机会采访在一线战斗的战士,并随时将这些见闻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部队行军时,他就把笔记本放在皮包里随身带着,一有机会,就翻开看看,随时记上一点。吴强的这些战地笔记,就是这样在战斗的间隙时间里挤出来的。
    可是有一次,在部队奉令准备参加第三阶段作战、回师北上的途中,遇到了漫天的大风雪。到达宿营地以后,吴强打开皮包一看,顿时惊呆了。只见皮包里尽是雪水,笔记本全被浸湿了,纸张都粘在一起,字迹已被水浸得模糊不清。吴强顾不得行军的劳累,赶紧把湿漉漉的本子放在火边烤了一阵,然后一页一页地把笔记纸揭开来看。当时许多模糊的字迹还勉强能够辨认,他就一笔一笔地在纸上描了起来。还算是幸运,经过几天工夫,笔记本上的大部分内容都被他描了出来。
    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经过65天的艰苦战斗,人民解放军全歼了国民党军的五个兵团65万多人,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这天夜晚,吴强兴奋无比,在笔记本上挥笔疾书,写了将近一千字,并且加上了一个醒目的标题:“完满的胜利”。
    随后,部队向南进军,开赴淮水以南的蚌埠地区进行休整,准备下一步的渡江战役。吴强一到蚌埠,就抓紧时间,将全部笔记从头至尾仔细地看了一遍,进行整理。他把许多片断的文字补充成文,在一些记事的段落里增加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实况叙写,对一些粗线条记录的地方进行必要的修饰,这样,经过十天的奋斗,这部书稿基本上整理出来了。接着,吴强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用方格稿纸将书稿誊清,订成一本。为了防止再被水浸湿,又特地上街买了一张油纸把它包好,放到皮包里。
    可是,在进行渡江战役的时候,书稿又遇到了一次危险。战斗进行时,吴强本人随军指挥所一起行动。因为要横渡长江,吴强怕随身携带的文件和书稿受到损坏,便将它们交给政治部宣传部的专职运输员潘荣正,放到他负责挑运的铁皮箱子里。在先头部队攻占了江对岸的滩头阵地后,潘荣正和宣传部的人员迅速跟上渡江。不料,他们乘坐的这只船,在靠上对岸时,触到了敌人埋设在江边的地雷,地雷爆炸了,有两位同志当场牺牲,六位同志负伤,两只箱子被炸坏,一只箱子被炸落到江水中,所幸的是大部分人员包括潘荣正和他挑运的铁皮箱子安然无恙。吴强的书稿就这样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1949年5月28日,上海宣告解放,吴强随军进入上海。6月中旬,吴强将书稿交到当时驻在上海的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请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审查。三天以后,就得到了答复,认为书稿可以出版。于是,吴强随即将稿件送交在上海新昌路的新群出版社编辑部,请他们审定可否出书。过了一段时间,出版社的总编辑叶以群答复吴强,他们决定接受这部书稿,并表示出版这部反映淮海战役实况的作品很有意义。
    吴强的这本书,以参加淮海战役的时间为顺序,以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为内容,将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伯韬兵团,战役第二阶段包围杜聿明指挥的邱清泉兵团、李㳽兵团、阻击南线的李延年兵团、歼灭龟缩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到战役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指挥的邱、李兵团,取得战役全面胜利的经过都真实地记录下来了。其中我军将士昂扬的斗志、高涨的士气、战斗中的勇敢精神,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无私支援,以及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都有准确、生动、详实的记载,具有极其宝贵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吴强本人也很重视这本来自战争前线的著作,明确表示“很喜爱也很珍惜”自己的这个第一本书,“因为它是我在弥天的炮火中和漫天的大风雪中写成的;因为这本书的原稿同我一起,经历了紧张、激烈的战争风险;也和我一同享受了革命战争伟大胜利的欢乐;因为它毕竟把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的景象、情况,向人们作了真实的报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