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凝望着历史与未来——评古绪满《儒林内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李葛送 参加讨论


    古绪满作为象牙塔围墙之中的作者,先后在几个大学工作过,经历了大学沧海桑田的变迁,“在儒林里度过了五十春秋”,“寒灯思旧事”,以小说《儒林内史》将各种人物在时代与社会波谲云诡的变迁中,在权力、财富、声名等欲望和诱惑下的心路历程展现给读者,更以内窥镜的方式来呈现这些画卷。同时,作者将这些画卷置于历史的时空,因此不仅有当下的维度,更有历史的纵深感。
    作品凝聚着现实的焦虑,位卑未敢忘忧国,试图以小说的形式探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为高等教育制度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虽然将象牙塔剖开给人看,但并未悲观,作者的目光时刻在凝望着未来。因此虽然名为“内史”,实则具有立体的维度,超越了史实的叙述,具有形上深思。小说文字平实厚重、真挚深情,时代烙印下的忧伤溢于言表,作者的情怀尽现其中。
    《儒林内史》通过白雪、武三龙等人的权力获得和失去,表现了高等教育的现状。但是古绪满没有流于表面,也没有就事写事,他将这些画卷置于历史的维度。这种历史既有个人的成长史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史,两者相映成趣。作者大笔如椽,跳出当下的空间和时间,俯视整个历史,由写谭宇林当下的悲剧勾连起历史上相似的悲剧。通过一个狭窄的管道窥见了社会、历史的全貌,使这部小说具有了重量和体积。
    当然,如果小说仅仅停留在画卷的描绘,无论这画卷是平面还是立体的,都还是停留在表象。日本作家筒井康隆的《文学部唯野教授》虽然在“暴露”儒林内史方面具有“虚构的真实性”,但就事论事,没有站在历史的维度,没有反思和拷问,缺乏深度和高度。《儒林内史》没有停留在爆料层面,它超越了现实故事的絮叨,纵视了历史,寰视了空间。鞭打当下、拷问历史,凝望着未来,它要找到人性的弱点。
    灵魂的变异不仅与大环境有关,也与家庭小环境有关,更与主体选择有关。小说中的赵惠志、武三龙、白雪等,他们的心灵变异其实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武三龙、骆方余、江维明三人其实都是同学,都曾有着天真和烂漫,可是三人走的路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这种结果不仅是因为外力的作用,也与他们个人的主动追求和选择有关。即使在疯狂的年代也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理性。是什么让这些灵魂得以坚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不被时代洪流裹挟?是人性。所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文、培养理性、培养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这种对人性的拷问和探索,对教育的工具理性化、人文精神流失的焦虑,始终贯穿着全篇。
    当然如果这部小说仅仅停留在对人性善恶的批评,将一切问题的发生都归咎为人性的缺失,祥林嫂般埋怨着世道缺乏好人,那么其意义还是局限的。人性是靠不住的,保罗·舒尔灵(Paul Scheuring)的《死亡实验》已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人发明了制度这东西。制度防止人从好战的青铜时代和腐败的黑铁时代继续堕落,用竞争、交流代替弱肉强食,从你死我活的争夺到走向共赢。
    大学本身是一个创新的基地、一个智力的竞赛场,胜出者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但一些人却在正义的名义下,以单位的名义开始了关系的疏通和运作,即使是作为学者的江维明、张厚民也以正义的名义参与了这种腐败行为。《儒林内史》用平实的叙述将荒诞呈现在读者眼前,与《儒林外史》一样具有“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讽刺艺术。
    作者将问题撕开给人看,但并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始终凝望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凝视着未来。在对权力声讨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问题最终的解决需要靠制度的建设,靠制度将权力关进笼子。无论是白雪、武三龙和段汝民的被抓,还是骆方余的任用,都是制度本身在调节和完善。
    今天,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与社会日益短兵相接,社会大众也不再旁观,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教育的大门再也关不起来的时候,社会对教育变革的诉求,急不可待;如果高校仍然安于象牙塔里自说自话、自圆其说,将无法说服社会。作者在凝望着未来的同时,字里行间充满了焦灼。这焦灼正是一个浸染教育五十春秋老学者的情怀,“远梦归侵晓”,“不改初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