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国家话剧院《大教堂》亮相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 容易被淡忘,才是戏剧最珍贵的一面 立陶宛国家话剧院演出的《大教堂》剧照 在第六届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夏季单元)中,一部由立陶宛国家话剧院带来的《大教堂》近日与京城观众见面。虽然是首次在本土之外进行演出,但这部讲述“维尔纽斯大教堂”建造者故事的作品,并未遭遇“水土不服” ——不仅没有让中国观众感到晦涩或隔膜,还引发了大家对于立陶宛戏剧的更多兴趣。在演出之后举办的讲座中,担纲《大教堂》导演的奥斯卡·科尔苏诺夫与中国剧协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濮存昕对这部作品以及戏剧艺术,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应被记住的,是在座的普通人 被剧评人称为“不安分的奥斯卡”的奥斯卡·科尔苏诺夫最初是学习表演出身,他29岁时白手起家,以自己名字的缩写OKT创立了一个剧团——爱进剧场的观众对它不会太陌生——早在2008年, OKT剧团就曾在中国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 ,并以独特的黑色幽默与戏谑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4年,更是凭借《哈姆雷特》一剧在北京举办的戏剧奥林匹克上,收获好评一片。 不过,在奥斯卡·科尔苏诺夫看来,戏剧却是一门很容易被人们淡忘的艺术。“可以说这是戏剧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它不像电影、文学、雕塑等艺术形式,能够长时间地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看一部戏,在正常境况下,既不能拍照也不能摄像,那种当时非常强烈的印象会被逐渐淡忘,但这也是戏剧最美好、最珍贵的一个方面。 ”奥斯卡·科尔苏诺夫说:“OKT剧院成立17年来,排演过很多剧目,我们一直努力探索如何把现代的戏剧用古典的方式去呈现;又如何把古典的戏剧以现代的方式去演绎——因为无论古典还是现代,戏剧最终的使命,都是去寻找自己生活中最美的一面,应被记住的主人公不是过去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舞台上任何一部作品中的某个角色,而是在座的每一位普通人。 ” 此番,奥斯卡·科尔苏诺夫受立陶宛国家话剧院之邀执导的《大教堂》 ,其原作者贾斯丁纳斯·玛希克维休斯是一位立陶宛诗人。“ 《大教堂》是一部关于立陶宛的史诗,在贾斯丁纳斯·玛希克维休斯的创作中,题材总是围绕立陶宛这个国家的文化及语言。虽然是人口只有300万的小国,但立陶宛却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曾几何时,在欧洲发生的任何一场战争都涉及到这里,因此这里的人民饱经苦难;如何生存下来,同时又保有良知,对于立陶宛的人民来说,是最重要的。 《大教堂》也在探讨类似的主题——艺术家对国家应肩负怎样的责任;怎样更加独立地保有自己的文化、语言,还要能做到对世界开放。 ”奥斯卡·科尔苏诺夫如是说。 剧中,伴随着建造者故事的展开,舞台后方投影里一座肃穆的古典主义教堂让人印象深刻,奥斯卡·科尔苏诺夫说,那正是维尔纽斯现存最大的教堂;他同时强调,大教堂作为此剧的中心,应被视为“违禁品” ,而并非“艺术品” —— “在当时,兴建这个古典主义建筑不仅仅关于宗教,还有关于自由、民主等全新思想的种种问题,可以这样说,古典主义反而是对当时社会最现代的理解。 《大教堂》是一部悲剧,因为任何有关反思、有关创新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悲剧色彩。 ” 可看、可赏、可品 讲座中,濮存昕从不久前立陶宛国家话剧院来华演出的另一部作品《英雄广场》 ,谈到他对立陶宛演员的欣赏。“他们的表演甚至可以说是为中国的戏剧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典范:无论演员在台上说了多久的‘专业性题目’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真实的东西——观众能感受到最真实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感应,那种生命的感应。中国的表演教学以及中国剧团的演员们,在不断修炼自己演技的方面,应该向他们学习。在看《大教堂》的观众中有不少是演员,我希望他们看了以后是有感受的,而且能将这些真实的感受融入今后的创作中。 ”在濮存昕看来,看戏有三个层次——可看、可赏、可品:“我们通过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请来这些优秀的外国剧目,为的是提高自己,也是给观众更多‘可品’的机会。一部好戏,品味它的深意、它的内涵,那种后劲儿能绕梁三日,你会一直记得。奥斯卡·科尔苏诺夫说,戏剧是容易被淡忘的艺术。我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事实的确如此——对于过去那些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表演如果没有留下影像,年轻的观众甚至不会认识他们,但他们是真的了不起。 ” 你到底是谁 论及奥斯卡·科尔苏诺夫执导的两部作品—— 《哈姆雷特》和《大教堂》 ,濮存昕说:“ 《哈姆雷特》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叙事上并没有对原作进行解构,但在舞美设计上做足功课:舞台整个就是一间化妆室,充分运用长条凳、铁链子和柱子,并用镜子造成特别的幻觉,这些道具不仅作为背景,也代表了导演的美学思想。因此它表面上是一个古典故事,实则还包含了当代创作者的启发和联想。而在《大教堂》里,不同人面对宗教不同的态度与理解,反映了各自生命的矛盾。无论是底层的人、主教还是建筑师本身,都始终无法达成统一,这样强烈的矛盾感使人感同身受。我觉得,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也充斥着类似的人与事,作品所讲述的故事离我们并不远。 ” “在立陶宛,戏剧艺术就是导演的艺术;对于观众来说,导演如何诠释一部作品是最重要的。 ”奥斯卡·科尔苏诺夫说,他渴望透过《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表达的是对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如何看待我自己,是通过演员看清楚的;同时,演员又通过我,看清他们自己,因此我和演员之间的关系是互为镜子。 ” 在奥斯卡·科尔苏诺夫最近排演的一些剧目中,演员并没有在戏结束后第一时间离开舞台,他们不急着卸妆,而是彼此聊聊天,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演员这个职业的特性,最主要是体现在,他有可能并不需要现实生活中的道具和武器,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武器就是他们自己。 《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幕:演员坐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时候,会追问一个问题——你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同样是我问演员、问观众、问自己的。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