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丁纯: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读曹乃谦散文集《流水四韵》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丁纯 参加讨论


    
    《流水四韵》曹乃谦著三联书店出版
    山西作家曹乃谦的这本《流水四韵》,以简朴、洗练的笔调回忆往事。所谓“流水”,可以理解为时间,“昨日像那东逝水,离我远去不可留”;孙甘露有本《上海流水》,是流水账般的散文。当然,亦可认为作者是在自谦。
    曹乃谦在《流水四韵》里一如既往地写亲情、友情,写脚下的土地。正如曹乃谦本人所言,《流水四韵》篇篇都在写“我”,却又篇篇都在写“母亲”。倘若我们读过曹乃谦的中篇小说《换梅》,对他的身世会有大致的了解:换梅没生孩子,看到邻居家的孩子招人聪明伶俐,就动了偷孩子的念头。恰逢换梅要陪同丈夫一起去大同工作,于是她就把招人偷走了,并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换梅虽然偷了孩子,却以对他的爱给予了补偿。曹的母亲是养母。这本书就是作者从童年写到高中毕业的往事。
    此书乃感恩之作。曹乃谦对母亲的养育之恩,充盈着感激之情。他身体状况欠佳,已经中风四次面临着瘫痪危险,即便如此还是想创作一部以自己母亲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不写完母亲,我死不瞑目”。这本书里辑入三十六则小品文,类似于木匠手下的边角料——是真实可信的素材,也是大件木器的有益补充。篇篇有独立的故事,而又相互榫接,凸显了上世纪生活在中国北方农村典型的母亲形象:勤劳而又朴质,隐忍而又倔强。
    曹乃谦的叙述不乏悲情与沉重,对于农业社会的艰辛与困顿,他抽丝剥茧,逐一展现。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山西雁北农村。贫瘠、偏远的环境给他的作品熏染上了低沉的色调。而他善于从自己的角度挖掘生活细节,为时代添加注脚。在这本书里,我们与曹乃谦一道触摸童年的亲情与记忆。书中有“初小九题”、“高小九题”、“初中九题”、“高中九题”四个部分。故事从“进城”开始讲起,在“报名”、“村猴”、“赛仿”、“扫盲”、“积肥”等章节中,作者以少年童真的眼光打量世界,一切陌生而又美好。我们则在他的目光里品读出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症候,仿佛又回到了那久违的农村图景,体悟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坎坷命运。世事无常,世事却又如常。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历程何其相似,只不过是主角置换了而已。
    《流水四韵》的文字不动声色、波澜不惊,说的是大白话、讲的是寻常事。曹乃谦将老百姓的口语、俚语直接拿进文中,不事雕琢,却别有风味。汪曾祺曾这样评价他:“语言很好,好处在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情。”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利落,如《佛的孤独》中的善缘和尚、《斋斋面儿》中的斋斋面儿等,但一篇篇故事却萦绕着淡淡的悲意,读者会在不经意间被裹挟进去,阅读过后有种说不尽的感伤,这或许正暗合了“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观。
    诗人浪子说:“流水带走天涯,而我只带走流水。”流水是时间的隐喻。生活在这大千世界,那些往事都是一朵朵浪花。有人说,散文是怀旧的文体。没错,我们读的散文作品大多是追忆往事。《流水四韵》中的往事,平凡而又日常,故事像一杯陈年老酒,厚重、甘冽而又意味深长。只是担心当今的年轻人,对那农耕生活已然很陌生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