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是周喜俊用了两年多时间,对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央工艺美院师生在李村期间生活和艺术创作的追述与描写。作品的成功,即在于“有生活”。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吴冠中等艺术家们的画笔下有生活,二是说周喜俊的文笔下有生活。 吴冠中等中央工艺美院的艺术家们,之所以能够在李村成功创作出那么多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原因在于他们对于“生活”——李村的渐次熟知,渐次热爱。他们不再以外来者的身份看待这片土地,而是逐渐被乡村人的朴实、真诚所打动,进而又渐渐发现了这片土地上处处绽放出来的素朴却充满生机的美。于是,这活生生热腾腾的乡村生活渐次被他们纳入眼中,收入心中,呈现在画笔之中。可以说,正是因为画家们有了“生活”,才有了他们的艺术。比如作品里写道:吴冠中因为身体虚弱,吃不下饭,房东有时给他盛一碗小米粥,有时给他送几个野菜包子,使得孤独多病的吴冠中“在乡亲们身上看到了人间真情,看到了真诚朴素的人性美”,这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发现,看似平淡的李村,原来有那么多美的东西可以入画,“深秋,大田里的庄稼全部收割归仓了,路边的树叶也随着寒风飘落在地,偶尔飞来几只麻雀,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东张西望。在这萧条的景象中,吴冠中发现了大自然赋予的奇特美,他指着路边的枯树激动地对学生们说:‘看,多美呀,这是造就艺术的源泉!’”这是作品所描写的吴冠中那幅名叫《麻雀》的著名油画孕育和诞生的场景。 正是因为感受到真情而产生对于生活的信心,因为有了信心才得以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生机。土地,意味着种植和收获,隐含着生机和希望,这是生存的源泉,更是艺术的源泉,即便是萧索的大地也是如此。或者说,大地的萧索因其暗含着的生机反而更给人以遥想与希望,从而更富有艺术的可能。这一群灰灰的小麻雀顽强而自由的飞翔栖息,和大地融为一体,展示着生命之美。这些正是这“萧条大地”背后的内涵,也是吴冠中称赞其美的缘由。由此,吴冠中发现了一条油画中国化的道路,西方的油画理论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生长。艺术的诞生和成功,不正是起源于生活么! 对艺术道路的形象揭示,当然源于作家周喜俊对生活和对艺术规律的熟悉,所以,能够将艺术家的生活写出神韵的根源是因为作家周喜俊有生活。周喜俊就是在乡村成长起来的,而且她的家乡距离李村不足百里,风俗基本相同。尽管如此,她在写作之前还是采取了和艺术家们相似的田野调查法,走遍了李村,采访了每户人家,甚至为了获得和艺术家们相同的感受,她也要站到当年他们曾经画画的房顶上,以感受独特的“角度”。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在阅读《沃野寻芳》的过程中,我看到周喜俊笔下处处荡漾着乡村生活的情趣和泥土的芳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她讲述和描写艺术家们对乡村生活的转变过程便显得传神和精到。如果说,正是因为吴冠中等艺术家们笔下有生活,他们的美术创作才得以进入至高艺境;那么,还可以说,正是因为周喜俊笔下有生活,《沃野寻芳》才得以将艺术家们达至艺境的过程生动形象地传递出来。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可以说,《沃野寻芳》形象地阐释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沃野寻芳》是以艺术的笔墨对艺术的阐释和书写。 《沃野寻芳》不仅是在追寻一段远逝的历史,也不仅是在记录一些名家的艺术创作历程,而是作家和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的一次跨时空的心灵会晤,一场跨门类的艺术切磋。这部书就是他们会晤和切磋的成果,是他们生命精神心心相印、艺术精神息息相通的印证。这场心灵和艺术会晤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启迪是:土地、人民、生活、情感,是艺术永远不可缺少的要素。 (作者系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