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折射教育的痒与痛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徐日君 参加讨论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课堂折射教育的痒与痛 
    在一线教师中,吴非是少有的对教育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一个。面对种种教育乱象与怪相,他从自己的切身经验出发,不吝发出响亮的声音,为教育鼓与呼。正是出于对教育常识的坚守与教育本源的吁求,他的文字总能直抵心灵深处。
    这一次,吴非将目光拉回课堂,他的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依然以不跪着教书的风骨、以叩问前方的姿态,检视时下流行的教学现象,剖开了课堂上的教育生态与教师的精神世界,让人明白何为理想的课堂,何为合格的教师,以及教育到底该在学生心里留下什么。
    教育的根基在课堂
    对于课堂,时下似乎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忽视课堂教学,认为教学不过是小儿科。很多教育专家、校长乃至教育媒体记者,多秉持一种“大教育观”。课堂,在他们看来,是细枝末节,不必投入太多的精力与气力。另一种是重视课堂的教与学,执著于教什么、怎么教,看重的只是形而下的技法,而很少考虑为何而教,忽略了课堂的育人功能,使得各种教学法、教学改革口号满天飞。
    课堂,作为教育最重要、最日常的场,是教育的根基。课堂教学的方向对了,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从教30多年,吴非一直坚守讲台,将课堂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田。“我大概上了一万多节课,很少有自己满意的;完美的课,我一节也没上过。这并非是对自己的要求高,而是不可能”。他以过来人的语气,告诫年轻教师,要警惕课堂上的种种反教育行为。
    好的课堂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之间的感染。把课堂当作思想的圣殿,教育才变得更有意义。而这个美丽的圣殿,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对于外行校长或所谓教育专家的点评,在吴非看来,大可不必在意,课堂教学不是列队训练,根本不可能走“整齐”。教学是一门学问,目前更需要的是师生一起快乐地追寻新知,而不是被课堂外的各种力量牵着走。
    坚守课堂,观察课堂,在吴非看来,所有的教育正途,正是如此。
    课堂上的事情都不是小事
    而今,在一些中小学,不按照课表上课,课堂随意被某些活动占用,并不是新鲜事。这些问题看似学校管理者对课堂重视不够,背后则是违背了教学规律。
    “我们常以为,课堂45分钟,不必太当真。殊不知,课堂上的事都不是小事。美好的、理想的、常态的教育,都是在课堂上发生的。”吴非指出,好的课堂不只是教学生知识,还会潜移默化地传递一种积极的价值观。真正让学生铭记在心的,其实是他个人的学习体验。对此,教师需要做的,首先是自尊自重,给学生做榜样,而不是信口开河,更不是眼中只有成绩而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学生的未来。
    在书中,吴非列举了一些课堂误区,直言不讳。例如,过多的听课、交流未必有好处,教师需要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有的老师以“学生在我的课上一分钟也不敢松懈”为荣;有的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动手能力;有的老师总提一些无用的问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有的老师喜欢用超过学生能力的试卷“煞一煞学生的威风”,用“残酷的现实”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不对、不可取的。美好的课堂是适当简化课堂仪式,是教会学生自主安排时间,是让思想自由飞翔。好的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抒发己见,允许学生打个盹,让学生看看课外书,或者偶尔离开教材,和学生讲讲人生。这些看似与教材无关,也许恰恰触碰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柔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关怀、教育的温暖与价值,无形中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教育的看法,塑造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期待更多教师坚守常识
    “我常对同事说,我最怕的,是学生在未来某个时候质问:你们当时明明知道那些是没有价值的、落后的甚至是反人道的内容,为什么还要拿来教我们,让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学习错误的东西?”书中的这句诘问不只是吴非问自己的,所有老师都该自问。
    诘问的背后是对教育价值的追问。其实,与其说《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吴非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课堂,反省当前课堂上发生的种种伪教育行为,不如说是再一次重申:教师要正确看待教育职业,维护教育的纯洁与神圣。当教师的心中有“不同的人”,其教育才可能是正向的。如果教师价值观扭曲,“酸雨”同样润物细无声。
    吴非在书中反复强调教师要有积极的教育观,用得最多的是“价值”二字。“教师的眼界决定学生的境界。学生的文学和历史知识一片空白,这又是谁的责任呢?”“发生意外情况时,特别是在面对灾难、苦难时,教师如果仍然若无其事地上课,他的学生会不会认为他是一台机器?”吴非的这些质问,直指当前一些教师价值观的偏颇。
    某种程度上,教育就是一种价值引领。学生记住的,常常是教师的言行。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课堂外,引领学生学会做人,也许这才是吴非心中教师应有的样子。好的老师就像一盏灯,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而成为好教师的途径,就是坚守常识,认真上好每节课,“试着把自己变成学生,用学生的眼光揣摩自己的教学——不是一天,是每天,每天如此”。
    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如同课堂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以说,《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点到了教育的痒处与痛处,阅读之后很有一种解气的感觉。但是,解气之余,不由得令人产生深深的忧思;忧思过后,开始检视自己的行为,从而再次重拾勇气,去追寻教育的理想。也许,这才是吴非寄望于这本书的使命所在。(徐日君 作者系渤海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30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