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到会学 检验高效课堂的试金石 时下,教育教学改革有两个热词:有效教学、教学模式。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究竟要不要模式,教师能不能建构教学模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不是清晰、准确的,更为重要的是实践还很不充分,总结、提炼也不到位。《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一书对有效教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和建构,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示范性、探讨性的案例。 研究有效教学,首要的是把握教学的本质或核心。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论断“教是为了不教”,正揭示了教的本质与旨归。把握了教学核心,教学才会从根本上有效。学会学习既是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又是有效教学的试金石。从有效教学中生发出来的“高效课堂”更应如此。 我是不太主张提高效的,原因之一是有效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能做到有效已属不易,高效谈何容易?不过,南通则不同。南通这座城市素来以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教学质量持续提高而为全国同行熟知,为专家学者推崇。他们始终把“高效”指向学生学会学习,以此归纳出高效的4个鲜明特征:突出目标的整合、催生过程的灵动、实现“四基”的扎实、聚焦人格的生长。这4个鲜明特征为的是“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学力”,进而把课堂建设成“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的、长效的活动课堂、文化课堂、生命课堂”。可见“会学”成了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和本质特征。 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死敌。尽管对模式存有误解,但从积极方面理解,这一观点却反映了教师们的真实困惑和创造诉求。通过仔细梳理丰富的文献资料,南通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模式是中介,是架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既不等同于实践,也不等同于理论,可由“下”而“上”,在实践基础上概括、归纳、综合,并经由实践普遍证实,有可能上升为理论,也可由“上”而“下”,在理论指导下,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多样模式,运用于实践,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从这个角度说,模式是方法,既是思维方法,也是实践方法。通过这样的爬梳,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可以而且应该在一定条件下走向模式建构。 在理清这一定义后,他们又回答了3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因此提倡多种模式。我们不应将模式“妖魔化”,而是要亲近教学模式,创造多元模式。二是有效教学、高效课堂需要建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建构可以“迈上高效课堂的快车道”。三是教学模式是教师自己创造的。教师是教学模式的使用者,也是教学模式的创造者。丛书中每个教师都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初步建构了教学模式,这是对“教学模式从哪里来”最生动的回答。 教学应是教与学的统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不仅追求教学的效率、效果,还追求教学的魅力、活力。教学的境界应当是教师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所学的课程。 从教学的核心、实践与理论双向互动、教学统一形成教学风格三方面,南通的名师对一些误解作了匡正,坚守改革方向,追求理想境界,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作了较为完整的建构。 “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丛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30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