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国从哪里来——苏珊·桑塔格与巨著《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苏珊·桑塔格说:“自1839年照相术被发明以来,什么都被照遍了……摄影最伟大的功绩是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可以将全世界纳入脑海。 ” 生于1837年的约翰·汤姆逊当然看不到这本影响了全球摄影家的著名评论集 《论摄影》,但优秀的艺术家总能先知先觉。他可以没有自己的艺术理论,但他可以用作品诠释世界——正如1869年来到广州的汤姆逊,带着相机游历大半个中国,留下了皇皇巨著《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文学之外,很多伟大的艺术并不需要翻译。翻开这本书,仿佛身临十九世纪的中国。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清廷气数将尽,新的力量于大厦将倾中生发、崛起之际。腐朽与勃发并存,失落与希冀同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给予汤姆逊太多的摄影素材,他感叹取景框的狭小,无法尽收按下快门的那一瞬。 汤姆逊几乎走遍了当时中国所有的重要城市和地区,于是,我们也由他的镜头看见了一百多年前的祖国与我们的先人。第一张是恭亲王奕訢的全身像,最后一张是居庸关长城。读者如我,一厢情愿地将此看作是摄影师富有寓意的安排。奕訢是满清皇族。他代表的王朝被历史抛弃,长城年久失修,亦现败相。但长城的另一面,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浴火重生,迄今不倒。 汤姆逊对该书的最初设想,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照片来展现中国和她的人民,她的艺术、习俗,各地的风土人情”。对于我们而言,回顾、重温、反思……似乎都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一张张黑白照片展现在我们眼前,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香港的钟楼、广州的英国领事衙门、潮州的桥、南京的兵工厂、北京的天坛……建筑能够见证沧海桑田,也能历经磨难重新散发出原有的魅力。走卒贩夫、和尚妓女、乡绅乞丐、高官罪犯……这些人却无声地定格在胶片上,他们的骨骸早与大地融为一体,却将荣光与耻辱、伟大与卑微留给后人思索。 这本摄影集的独特还在于几乎每张照片都有汤姆逊的撰文,既有说明解释作用,也记下了他对中国的观感。他的照片不仅仅是珍贵的史料影像,相应的文字也不应看作简单的游记。 比如,汤姆逊观察到,中国的房屋“无论好坏都用砖墙将自己围起来,好像每户人家都在极力避免唐突的打扰”。北京人住四合院早已怡然自得,汤姆逊却说,“我不禁要将这看作是民族性格中的一点瑕疵,它们过于设防了”。又比如,汤姆逊从看门人口中得知,要是发现屋顶有小偷,人们会心平气和地劝小偷去偷别家。通常情况下飞贼也会很礼貌地告别,转战下一家去了。 应该说,一百多年前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是从哪里走来的。(老祝)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英]约翰·汤姆逊著,徐家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