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我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高屋建瓴地论述过校长之于一所学校的极端重要性:“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很显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理所当然离不开校长的卓越领导,尤其是对一所优质的学校而言更是如此。肖川等著的《办好学校的策略》正是“一本献给校长的书”。 《办好学校的策略》全书聚焦于“办好学校的策略”(这是该书的灵魂)这一既具理论价值又具实践意义的酝酿已久的研究主题。肖川教授在该书的《序》中写道:“作为校长,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度,就需要有一种高远的追求。而没有对于教育的超越性理想,就不能生发出实践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的生成是在对教育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不断追问中实现的。”他主张,“学校就应该笑声朗朗、书声朗朗、歌声朗朗——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肖川教授认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成为某种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学校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文明的生活观念和态度,因为它是影响我们生命素质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一位好校长或优秀的校长必须要对教育有深刻的体悟与理解,而上述这些教育观又是理解教育本质的核心要点,对教育是否有深刻的主张反映出了一位校长的人文素质与教育底蕴。进而,肖川教授主张,校长的教育眼界的开阔与否、学校领导能力的强大与否、自身素质涵养的高低与否,这些都决定着一位校长是否会有作为和有品位,而只有“有为”(高瞻远瞩和追求卓越)才会“有味”(成为成功的优秀校长)。 肖川教授主张,“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精神领袖,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领袖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卓越的个人影响力自发形成的,这种影响力来源于人格魅力——善良、真诚、宽容与正直,来源于个性魅力——独特、纯净、丰富与深刻。”领导(leadership,即包含了领导能力与领导艺术相结合的领导才能)显然与“管理”(manage,administer)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他看来,前者就是指“做正确的事”,暗含着确定一个团队努力的方向和价值的追求之意韵;而后者则是指“正确地做事”,强调了做事的规范和程序的合理性,但是缺乏前者充满终极人文关怀的意蕴。肖川教授进而认为:“领导,包括分享观点、达成共识,形成团队的共同愿景,也包括责任的分担。在具有专制性格的人群中,是不易产生真正的领导者的。因为专制性格的人倾向于唯我独尊、独断专行、党同伐异,他们听不进不同意见,所以也就无所谓‘观点的分享、意见的达成和责任的分担’,甚至不可能有真正的团队,大家在一起只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没有一种心灵的默契和共同的信念。他们可以培植几个亲信,豢养几个耳目,但不会有真正的追随者。”故而,他指出,对于学校,首要的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之所以教育思想的引领是第一位的,那是因为教育是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引导的工作,学校是精神感召的场所。人的行为是思想的产物、观念的产物,因而方向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一位的。” 在肖川教授看来,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有三大重要支柱,即“一是一个优秀的校长和以他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对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和管理,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和管理;二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到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小到学校的规章制度,都要靠教师去落实和体现;三是优良的学校文化,包括有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所提供的丰富的读物以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该书的导论部分《办好一所学校的观念、措施与方法》中他特别强调指出:“尽管一些硬件的建设(如校舍、体育场、语言实验室、校园的网络建设等等)也十分重要,但相对以上三者来说,仍是次要的。”肖川教授进一步强调指出,办好一所学校的观念、措施与方法有六大要旨,即一要“明确培养目标,努力形成特色”、二要“依靠教师,建立团队意识”、三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四要“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五要“努力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六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些三大支柱和六大要旨具体落实在办好学校的策略中即为:“学校评价的质量标准”、“校长的角色和职责”、“教师团队的建设”、“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校文化的创设”、“关注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校园环境对学生侵害的预防”。在肖川教授看来,办好一所学校这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必须要始终紧密关注这十大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些都是建设一所优质学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胡德维)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