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萨·罗布次仁 藏族,12岁离开西藏,到北京就读内地西藏班;1998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西藏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国务院新闻办工作,现在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工作。 日前,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点出版物暨辛亥革命10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的长篇小说《西藏的孩子》,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面世。《西藏的孩子》的作者鹰萨·罗布次仁毕业于北京西藏中学,他以一名内地西藏班教育亲历者的身份,用自己的笔如实地刻画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成长经历,并观照内地西藏班毕业生的现状,继而思考西藏未来的发展。 2011年是国家“智力援藏”政策实施26周年。26年来,中国内地西藏班(校)共为西藏培养了近3万多名合格的毕业生,内地西藏班毕业生已经成为西藏建设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当《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鹰萨·罗布次仁时,他说:“《西藏的孩子》这本书是代表所有毕业生向母校致敬的一部作品,希望有更多的人一如既往地关心内地西藏班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将自己的第一部书作为一份薄礼献给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大庆。” 享受尊贵客人的礼遇 谈起写《西藏的孩子》这本书的原由,鹰萨·罗布次仁心生感慨,他说:“正像这本书的名字,有这样的一群小孩,他们叫西藏的孩子,而我本人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十一二岁离开西藏,离开自己的父母亲戚,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和学习在半封闭的校园里,身边没有家人,只有老师和同学。这一出来,起码就是7年~11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讲是人生中最重要和关键的成长阶段,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基本上定性了我们的未来。” 鹰萨·罗布次仁于1991年考到北京,读了4年的初中,其中包括一年的预科,专门学习汉语。初中阶段,更多的是小孩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个人成长的喜怒哀乐,没有更多的思考和想法,读到初二时,他甚至还想过放弃读书回家开个面馆。因而在《西藏的孩子》中,他讲到,自己就是一根树枝,纵情伸展在阳光雨露之中,浑然不觉根的博爱。 1995年,鹰萨·罗布次仁初中毕业回到家,他看到父母苍老了许多,也看到家乡变化了许多。令他至今难忘的是,他以一名首都北京的内地西藏班的毕业生出现在村子里,成为全体村庄的一桩大喜事儿,给予他只有最尊贵的客人能够享受的礼遇。从此,鹰萨·罗布次仁懂得自己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也开始有家乡、民族、国家的意识和责任的概念。 高中毕业后,鹰萨·罗布次仁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学那会儿不一样,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民族的学生,不像中学时全部是我们西藏的学生,大学的条件和管理也和以前的不一样。大学毕业后,因为我那时候感觉回西藏发展的空间不够好,所以留在了北京工作。我被分配到西藏驻京办事处工作,在新成立的西藏文化经济交流中心文化事业发展部任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