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这件事,提醒人们反思家庭、学校对待孩子和学习的深层态度。最好的做法是,只有当作业真的重要而值得时,才能够给予作业,并设计所指派的家庭作业,让孩子得到量少而优质的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加重了负担。“被”强加的家庭作业让学习变成了一件简单重复、缺乏趣味的事,变成了孩子获得快乐的障碍,浇灭了孩子自主探究世界的好奇和热情。 (美)艾尔菲·科恩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几乎全世界的孩子都要写家庭作业,却极少有人认真探究写家庭作业是否真的有好处。老师理直气壮地留,家长心甘情愿地管,孩子委委屈屈地写,家庭作业成了一种“被动化”的行为,还没问过理由,就已形成惯例。美国作家艾尔菲·科恩的《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直究家庭作业的质量和实际效用,并由此质疑学校日常教学的效率,讨论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界限以及学习的本质。 家庭作业与学业成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艾尔菲·科恩首先对大量的“研究显示”提出疑问,指出以往人们所认可的家庭作业提高学业成就、增强孩子的时间管理、自律、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观点缺少足够的证据支撑。科恩在书中一一对证明家庭作业“益处”的研究进行了重新考察和反思。结果发现,家庭作业与学业成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那里尤其明显。那些发现家庭作业具有最大效力的研究、调查时间都很短促,且较少捕捉到实际状况。最多只能说,家庭作业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测验成绩,但武断地以这个结果推出作业有助于提高学业成就的结论,则不可取。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戴兰·威廉姆教授不赞同取消家庭作业的做法,但认为:“研究显示,家庭作业不起什么作用,是因为对家庭作业没有认真的设计,往往是完成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作业。”即使不愿意承认,这也正是目前的现实。家庭作业进行的多是一些重复性的练习,对于相关内容的测验当然奏效,但这只能代表孩子们通过反复练习,短期记忆了知识性的内容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并非真正了解概念,将既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了解其间的异同和具备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机械式的练习将孩子的头脑改造成了具备某种程序的工具,当遇到需要创造力来解决问题时,就可能思维短路。 更多的练习时间,把知识从“探究-交流”变成了“接受-练习”,当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最有效的解答方式时,学生不会去进行思考,他们变得更加依赖,更不自觉、不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