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校长 >

《建设新课程》把新课改写入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王湛 参加讨论


    
    主编杨九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正在逐步渗入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并且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积极、自觉而鲜明的变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使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生动和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的重视。

 

围绕新课程的实施,全国分层分级组织了规模空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校本教研活动在城乡中小学普遍开展,促进了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文化的建设。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得到建立,国家课程建设得到加强,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得到开发,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受到师生欢迎的高质量的教材,课程资源大大丰富。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教师培训,建设课程资源库并扩大共享范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课程改革的大平台上得到富有成效的推进。课程改革催生的一系列制度都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如课程建设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参与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的考试评价制度,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扩大地方和学校自主权的教材选用制度,家长和社会参与课程改革的制度等。基础教育发生着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表明了课程改革的预定目标正在成为令人鼓舞的现实。

 

江苏是较早实施新课程、改革进展顺利、取得成效显著的省份之一。江苏的同志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以“迟进不如早进”的积极态度,在义务教育阶段率先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比国内其他地区进入课改提前了一年;2005年又整体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在了全国课程改革的前列。无锡市的锡山区和惠山区是首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这两个区的同志积极探索、扎实工作,不仅为江苏,也为全国提供了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江苏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较高,新课程管理和实施的起点和定位也较高。在新课程实施时,重点关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坚持城乡互动、城乡互助,推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江苏中小学教研、科研蔚然成风,有一批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秀教师,他们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并和广大教师一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茁壮成长。

 

江苏把课程资源和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发挥教材编写的传统优势,基于新课程的教材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鲜而有力的支持。江苏积极探索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适应高中课程改革设计的高考方案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创新精神。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既有力地推动了江苏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教兴省战略、建设教育强省探索了新路,也为全国新课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江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鲜明地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追求:

 

一是目标定位方面的追求。2002年,江苏就明确提出要通过课程改革,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改革发展基础教育的决定》,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对新世纪东部地区和全国大中城市提出了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总体要求。如何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当时并未提出具体要求,后来也未作统一部署。江苏把课程改革作为促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也就为课程改革设定了高定位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追求“高水平、高质量”,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决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按照国家的课程计划开齐、上足规定的课程,课程结构调整到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等在学校中得到保障和落实,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保持较高的课程实施水平,实现课程实施的高位均衡等。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既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一个存在着苏南、苏中、苏北发展梯度明显、发展差异较大的省份。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实现地区间高位均衡,是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难点,是江苏课程改革工作的重点,也必定会成为江苏课程改革的亮点。

 

二是体系构建方面的追求。江苏省把课程改革作为影响基础教育全局的系统工程,以此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江苏的同志特别强调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整体地、系统地、全方位地推进改革: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出发,强调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变,追求课程领导的专业水准,以保证课程改革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着力建设高水平、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大力开发精品地方课程,开发更加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围绕课堂教学重构这一目标和任务,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课堂教学重建的相关实践和理论,初步形成了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把课程改革与推动学校自主发展相结合,推进学校制度的重建,推动学校特色的形成。努力探索跨校、跨区域的学校联动,形成以校带校、以校带片、以校带区的共同发展模式,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逐步实现了“让课程改革的阳光照亮每一所农村中小学”的愿望。课程改革全方位地推进了基础教育的各项工作,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

 

三是文化建设方面的追求。江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种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体现了对课程改革的深刻理解。课程改革彰显的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一种课程文化的变革。江苏对课程改革的极大热情、积极实践和执著追求,源于他们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育价值观和课程文化的共鸣与呼应。这种强烈的共鸣与呼应,是与江苏长期积累的浓厚的教育文化底蕴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江苏1990年就提出推行素质教育,1994年提出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工程。江苏的教育工作者把课程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因而教育创新意识和课程建设意识很强,有基础、有智慧、有能力全面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创新的魅力,感受到实践的快乐。江苏中小学的整体办学水平较高,有许多百年老校和名校,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教育传统和文化底蕴。他们在课程改革中重新挖掘其现代意义和价值,推动学校和教师建设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自觉意识。江苏省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面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广大教师自觉地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加以解决,使课程实施的过程成为课题研究和行为改进的过程,催生了研究和创新的文化。新课程实施以来,江苏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提出各类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建设规划和方案,以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为目标,提高课程改革的水平,提升学校内涵与品质,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形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上三方面的追求,是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显现的亮丽的风景,也应该是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形成的鲜明特色。

 

课程改革是伟大的创新实践。它需要动员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参与,同时,它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最丰富、最鲜活的研究素材。从2002年开始,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九俊同志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组织教育理论、教育行政和基层学校热心课程改革研究的同志,在参与课程改革实践的同时,开展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当课程改革在江苏全面而有成效地展开后,这项课题的研究也结出了果实。研究的成果比较充分地反映在《建设新课程》这本专著中。

 

这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书。它对江苏几年来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了初步的回顾和梳理,其角度和眼光体现了研究者对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探求。虽然课程改革的实践正在蓬勃开展,理论还有待不断丰富和提升,但这初步的成果已为我们展示了省一级地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推进的主要措施、基本思路和重要经验。

 

我很高兴为《建设新课程》作序,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研究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著,推介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

 

衷心祝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朝着预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作者系教育部总督学顾问、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0~2004年任教育部副部长)

 

资料链接

 

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六年来,按照“先实验,后推广”、“先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中”的部署,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所有省、区、市普遍推开,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教育部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覆盖全国城乡40多万所小学和初中,全国900多万教师、1.6亿学生进入新课程。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4省(区)率先开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接着,2006年又有6省进入新课程,2007年秋季再有5省(市)进入。2010年前,普通高中新课程也将覆盖全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世纪到来之时开始实施,不长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绝不是偶然的。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的教育改革决策,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从根本上增强综合国力的创新举措。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决策在中央,具体实施主要在地方、基层和学校。六年来,全国各地对课程改革热情呼应、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在深刻领会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把课程改革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来抓。广大教育工作者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新课程,积极实施新课程,把教书育人的满腔热情倾注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之中。因为有了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有了地方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实、热情的努力,这场在教育史上规模空前的课程改革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不可阻遏地、波澜壮阔地开展起来了。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0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