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改变,从阅读开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刘博超 参加讨论

    读书,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抑或是生活本身。
    人间至美四月天,游目骋怀亦清欢。春天温软明媚,开启阅读之旅,氤氲书香校园。本刊特邀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与浙江宁波效实中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浙江省特级教师张悦共话师生阅读,与书香惺惺相惜。
    改变,从阅读开始
    “学校,应该成为阅读的天堂。”
    张悦:朱老师,您和阅读的关系,可以用“缔结了一段佳话”来形容。您是如何认知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的?
    朱永新:我无数次这样表达过我对阅读的意义与价值的基本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们还在新教育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了这样一个阅读理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这五句话,构成了我的阅读观。
    阅读对于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经典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卡尔维诺说,什么是天堂?天堂就是一座图书馆。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阅读的天堂。今年两会期间,我递交的“关于推广苏州图书馆总分管建设经验,加快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提案,表达了我对城市之美的理解。我所理解的城市之美,不仅是外在的感官之美,更在于城市内在的思想文化之美。因此,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一定有着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市民。行走于一个城市,如果能够经常地和图书馆不期而遇,那一定是一座令人向往的美丽城市。新教育实验认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如果说读书是塑造和影响个人的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那么共同阅读则是改变和塑造我们共同的精神生活的核心手段。
    “我们的教育若可以激发孩子因为精神的饥饿而发愤阅读,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张悦:在您的阅读世界里,思、言、行是一个“合体”。我长期在基础教育一线从事教学实践,正在经历的“图景”是这样的:大家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颇深,但总是存在着“说着比做着重要”,甚至“说过就算做过”的现实尴尬。一些教师不读书,即便有一部分教师坚持阅读,也很难将阅读的力量传递给同事或学生。您觉得,该如何点燃教师的阅读热忱,让阅读真正走进课堂,直至走进师生的心灵呢?
    朱永新:看来大家缺失的不是阅读的理念,而是阅读的实践。这种现象需要分析来看。从学生而言,他们普遍缺少阅读的时间。从小学就开始的升学竞争压力,使原本的生活空间扁平化,除了学习、做题、考试,还是学习、做题、考试。没有时间,兴趣培养与能力养成就无从谈起。从教师而言,大家对教育目标的认知由于评价模式的单向度而呈现“狭窄化”特点,我听说连语文阅读都被迫“屈就”,诸如用题目来学习阅读方法,将文本分解为知识点。问题反映在教学实践层面,根子却还是在教育教学观念。
    我觉得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新教育实验提倡“晨诵、午读、暮省”的学习生活方式,还专门开设了相关的阅读课程。阅读课程能够让学生领悟书中的精要之处、关键之处,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同时也能够通过共读实现彼此的讨论、分享、争辩,调动思维,营造阅读严谨又活跃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觉的阅读意识与阅读建构尤其重要,教师在课堂里引领学生阅读、剖析、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中形成对共同体验的清晰表达,这对学生学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有着直接而具体的效果。
    阅读走进课堂,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形态。阅读更广阔的田野,在教育生活。开展切合学生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实践者。我也观摩过一些读书会、故事会,场面很热闹,学生们也很活跃,但总是感觉教师的“控制力”太强,所有过程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的交流也是按照教师事前给定的“框格”来呈现。阅读是心灵与文字、与作者自由交流的过程,尤其是文学阅读,更是一种“翻越现实之墙”的心灵自觉,所有的参与若缺失了“主动”的品质,就没意义了。我的建议是,不妨让学生尝试着建立自己的阅读俱乐部、举办“经典有约”的沙龙、自主举行读书会等等。
    至于教师读书,我的理解是,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师的阅读趣味与水平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一个忽略阅读的教师无法培植热爱阅读的生命。
    对于学校而言,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比拥有其他更为重要。我非常希望,图书不是装点门面的工具,而是孩子们须臾不离的精神食粮。我们的教育若可以激发我们的孩子因为精神的饥饿而发愤阅读,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追寻伟大的灵魂,我们也可以走得很远。”
    张悦:您曾经说:人是知识的产物。我们读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我们是自己读物的产物。作为一线教师和新教育实验的践履者,很想从您的阅读经历中获得力量与启思,以实现对自我灵魂的检视。您能将您的阅读经历分享给我们吗?
    朱永新:阅读,就是追随伟大的灵魂。我的阅读起步于小学,识字之初便是读书之始,真正开始尊重内心选择的阅读则始于大学。那个时候,我自己的借书卡不够用,就借同学的卡,每星期从学校图书馆捧回一大堆书,每次还书的时候,管理员经常笑着问:“都看完啦?”举个例子来说,我曾经读过日本医学改革家德田虎雄的自传《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讲的是德田虎雄从农村的普通孩子成长为优秀的医学改革家的故事。这本书告诉我,追寻自己的梦想,任何人都能够创造辉煌;追寻伟大的灵魂,我们也可以走得很远。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难忘这本书带给青年时代的我的正能量。
    我觉得,每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理想的阅读史。读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伴随着我们前行的书籍,这些书,如日似月沿途相伴,让我们不再胆怯,不再孤单,坚定地行走着,跋涉着。愿以立德树人为职业宗旨的教师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书海”:改变,从阅读开始。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张悦:学校教育给予学生重要的阅读经历,还绝非全部。家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亲子阅读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实践。您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家庭教育有三个关键词:陪伴、阅读、习惯。您觉得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热爱阅读,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朱永新: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朗读手册》引用了这样的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那些孩子处于低龄期的家庭,父母榜样式的阅读和引领式的荐读,对于孩子心灵成长更为重要。也许,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也远远没有认识。童书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地藏在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里,借此构建孩子的价值观。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因为孩子不认字,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入手。儿童最初是通过图画认识这个世界的。童书不仅有价值熏陶的作用,还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图书,看了之后比说一万句教训的话都有用。
    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来读。我认为阅读是有“胃口”的,一开始让孩子吃“肯德基”“麦当劳”,慢慢地,其他东西就不爱吃了,他只对“肯德基”“麦当劳”感兴趣,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好东西。读书也是这样,读了一些糟糕的书,对其他的好书就没有鉴赏力了。甄别图书,也是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孩子处于青春期,父母对孩子阅读的介入方式是不一样的。需要在读书的艺术上,即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方面给予中肯的建议。若自己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水平非常有限,而不能给予孩子恰适的专业指导,建议可以多带着孩子出入图书馆、聆听一些专家讲座,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进步。在阅读这件事上,家长要有长期陪跑、共同进步的意识。
    许多新教育的优秀教师为此担任了萤火虫义工,立足教室全力推动阅读,又将优秀的阅读经验通过新教育萤火虫分站活动向家庭、向社会传播,改良的不仅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从更大范围内对提升全民阅读起到了直接而重要的作用。(整理:刘博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