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学会说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李节 参加讨论

    学会说理
    ——从民国作文书谈逻辑思维
    细数民国时期的作文教学法书籍,在论辩文或议论文的作法中,无一不介绍逻辑知识和逻辑推理方法。比如,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1922),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26),夏丏尊、刘熏宇的《文章作法》(1926),章衣萍的《文章讲话》(1930),叶圣陶、夏丏尊的《国文百八课》(1936)等。
    叶圣陶、夏丏尊说:“议论文,可以说就是推理的记录。”梁启超更是直言不讳:“要做论辩文,必须用一番功夫去研究论理学(论理学即逻辑学的旧称)。”前辈学者把命题、结论、论证、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辩证法的原则等逻辑知识和方法详加介绍,运用于议论文写作教学,形成了初步的议论文教学法。在今天看来,这些探索依然有价值。
    20世纪80年代的语文教学,曾经流行“八字宪法”,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其中“逻”指的就是“逻辑”。一般而言,逻辑是关于人的正确的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能够使人更加“善于思维”。80年代的语文教材里还有专门的逻辑知识短文,有些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其实就是在讲逻辑。1987年,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为了降低教学难度,取消了教材中的逻辑知识短文,自此语文教学中基本不专门涉及逻辑知识和方法。2001年新课程实施,进一步淡化语文知识教学,于是包括逻辑在内的“八字宪法”似乎愈加被人们淡忘了。大概在新课程实施近十年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语文知识教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提出质疑,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哪些知识不能淡化,反而应该强化。
    高考作文重视逻辑思维
    2013年,语文高考试题广东卷的一则阅读材料选自哲学家贺麟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一文。有人认为这是一则好材料,因为它体现出高考重视逻辑思维考查的导向,尽管题目本身还有待完善。其实,这是一篇值得所有语文老师好好读一读的文章,因为“要知道读书的方法,不可不知道思想的方法”。贺麟介绍的三种思想方法,第一种就是逻辑的方法。贺麟说:“逻辑方法的目的是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有自发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内发而非外铄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2014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目给的材料十分简短:“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要求考生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写出具有思辨特点的文章来的好题目。近年来,理论观点型的材料作文一出,基本上得到一片赞扬之声,体现出人们对高考作文命题考查思辨能力的导向的肯定。有专业人士认为,关注现实生活、重视思辨能力的考查将是未来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
    教师欠缺逻辑学素养
    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让人信服,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生普遍不会说理,写议论文就是“名人开会”“名言荟萃”,根本写不出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的议论文。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道理论证”,指的就是用“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要知道,借助名人名言说理,在逻辑上属于“诉诸权威”,是常见逻辑谬误的一种。学生作文中其他常见的逻辑谬误还有“诉诸情感”,即在论证过程中不管逻辑上的真假,只以情感上的好恶为依据。面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并不能够依据逻辑学知识,首先从思维方式和推理论证的层面指导学生,反而是蜻蜓点水式地传授一些简单化的、有偏颇甚至错误的论证方法。
    在教学中,类似的混沌比比皆是。比如梁启超说的“论理学应用到作文,是在真确的事实之上施行严密的推理,拿妥当的形式发表出来。”何为妥当的形式?何为严密的推理?不要说学生不知所以然,就是语文教师又有多少能说明白的?语文教材中欠缺逻辑推理知识、思维基本规律的内容,教师也普遍欠缺逻辑学素养。平日里,教师讲课文,大多从内容入手,掘地三尺一般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忽视了篇章结构。作文批改的情况更不乐观,有些教师几乎不改学生作文,即使改也是在字句上下手,能从逻辑思维角度指导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不会说理,议论文写作水平难以有质的提高,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缺少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懂思想的法则,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始终在原地徘徊。
    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
    训诂学家、高中语文课标研制组组长王宁老师一直坚持: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学科,语感、语言运用能力的前提是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有感性,还要有科学性和理性,理性的语文教学不能排斥知识。逻辑与语言关系密切,在语文课上,利用阅读教学、作文训练等,向学生适当普及逻辑知识,介绍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思维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规律,恐怕是语文教学不能推卸的任务,所需要研究的是讲什么和怎么讲。
    逻辑学虽然起源于古希腊,但却是人类普遍的思想形式和方法的学问。中国历代古文中多有符合逻辑推理形式的例子。比如《文章作法》一书中所举的符合三段论推理的例子:“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孟子·离娄》)若用三段论式来补足,就是这样:“失天下者失其民者也,桀纣失天下者也,故桀纣失其民者也。”梁启超认为:“论辩文教材,最要的便是周秦诸子。诸子中以《管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商君书》《孟子》《战国策》为主”,要选择其中比较易懂又符合逻辑学法则的,如墨子的《非乐》《非命》《尚同》,荀子的《解蔽》《礼论》《乐论》等(《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证据多而判决明”,是梁启超对一篇鞭辟近理的古文的评价。多读符合逻辑学法则的古文,分析其中的逻辑推理方式,不但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接受古人作文时的思维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更有助于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一箭三雕之举吗?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除了推理严密、论证有力之外,还要讲究文辞。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中专门列了《论辩文的统一》一节,来讲推理和文辞的关系。陈望道说:“逐部的判断必定精确而明晰,每行的文辞必定温热而警策。而这些又必能互相辅助,互相辉映,成了个有机的整体,使人无懈可击。这‘有机的’性质,就是论辩文的统一性。”陈望道意识到了语文教学不同于纯粹的逻辑教学的独特之处,即不仅要按照逻辑的方法推理、论证,所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也要有助于推理。严密的说理论证加上绮丽峭拔的文辞,不是议论文的最高境界么?(作者李节,系教育图书编辑) 
    《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5日第12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