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小托夫:想象力、风格、速度与激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小说选刊》 小托夫 参加讨论


    1. 想象力
    想象力可以打开任何一扇门。——这是杜鲁门·卡波特说的话。首先我要说,这话我是赞同的。作为创作者,想象力总是最重要的,甚于灵感,甚于缪斯的点赞。想象力是保持创作不枯竭的源泉,想象力也能够到达任何你想要到达的地方。卡夫卡没来过长城,但是他写出了《中国长城建造时》,他也不是甲虫,但他写出了《变形记》;凡尔纳在没坐过潜水艇的前提下,写出了《海底两万里》,而远在阿根廷的路易斯·博尔赫斯,却能够写出地道的中国历史小说《女海盗郑寡妇》;同样,作为男性的曹雪芹,却也塑造出一大批经典的女性形象。关于这一切,都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是创作的根本。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显然他是正确的。
    我看重想象力,想象力可以带我到任何我想到的地方。
    创作者应该锻炼自我的想象力:通过一株草,发现一个隐秘世界,通过一句话,发现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有人会说,你所说的,观察力也能够做得到的。不错,是可以。但仅仅观察是不够的,必要的想象力才是最关键。想象力,它可以把你的意识向前推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察阶段。它可以使你意识到更多,想象到更多,更深刻,更隐幽的东西。
    想象力能够从凤毛麟角的史前史料里还原一种可能的存在,一个消亡的世界,一个死灭的大陆,以及其上的万物生灵。
    2. 风格
    据说每个创作者都以拥有自我的风格为荣。当然我也不例外。但是我不会刻意去经营,只是顺其自然。在我看来,风格是为故事服务的,为作品服务的,而非为创作者,为创作者的荣誉或虚荣。我习惯于尝试不同的风格,五花八门,好在我尚且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它们。当某个故事需要与其呼应的语言风格时,我便会采用与之对应的语言风格。在小说中,风格与故事,仿佛对联上下联一般的存在,相互映照,平仄宜对。风格与故事亦是如此。否则,风格运用不恰当,与故事内容脱节,文章整体就会显得生硬干瘪,生机寥寥。读者的代入感也大大减低。当然,总是从事同一种类型题材的创作者不会遇到这种烦忧。我单指的是,从事不同类型题材的创作者,是对他们而言的,比如说我。我总是喜欢尝试不同的题材,乡下的,都会的,异域的,未来也会尝试科幻等类型小说。所写的人物也千奇百怪,差异甚大。有的大字不识一枚;有的饱蘸笔墨;有的偏居一隅,从未涉足城镇,不知世事,不知今夕何夕;有的性格躁动,喜欢天南地北走动;有的木讷寡言,话语寥寥;有的达观,有的悲观;有的直爽,有的自私,等等。在写的时候,我会特别留意故事人物的身世背景,文化程度,所处地域,根据这些来找出最适合他说出的话,干的事,把虚构当作非虚构来处理,营造一种身临其境、恰如其分的氛围,并且尽最大可能做到没有违和感。如此一来,全篇文章就被一种适当的语言风格所笼罩,读者读起来也就便于代入,而不会说,“嗯?读起来怎么怪怪的,哪里不对劲儿?”
    风格是重要的,但它始终是为内容服务的。
    3. 速度与激情
    近年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很火,据说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如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不知别人是怎样。我在写作的时候,也追求沉浸式的。渴求沉浸在故事之中,幻化为故事中微不足道的一员。像是一个肩扛摄像机的家伙,闯入到虚拟现实之中,当个透明的记录者,记录着看到的眼前的一切。因此,在写作中,我需要的感性多过理性。过于理性时,我写出的东西干瘪无味,犹如鸡肋,写作的速度也是慢的。但当我整个身心融入虚构的故事之中时,在我的感官方面,现实的与虚构的已经混为一谈,朦朦胧胧含混不清,仿若VR。也就在彼时彼刻,写作的速度与激情刹那间被点燃。
    小托夫,生于1994年,河南淮阳人。短篇小说见于《作品》《鹿鸣》《牡丹》《小说选刊》等刊物,有长篇《骑着鹿穿越森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