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须一瓜:你怎么知道石头里有一匹马?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文学》 须一瓜 参加讨论


    雕塑家在石头上工作。一个孩子问他,你在凿什么?雕塑家说,你明天就知道了。第二天,孩子看到一匹马,他非常惊奇:你怎么知道石头里有一匹马?雕塑家说,我心里知道啊。
    这匹马显然很真实,以致孩子以为它本来就在里面;雕塑家显然很成功,他在石头里拉出了一匹马。
    雕塑家和孩子的这一对话,其实就是小说家与创作的关系问答,孩子的天真发问,闪烁出艺术与素材的源流关系。每个作家都拥有不同的石头,读者像孩子一样,不知道艺术家会在石头里拉出什么。创作者当然允许读者像孩子一样天真,以为那匹马本来就藏在石头里,但艺术家会更期待,读者在老道地品鉴,马的好坏。我们先回到源头:那么,雕塑家为什么会选择那块石头?为什么他会雕出马而不是别的什么?
    我在一个创作谈里,谈过“小说密码”这个词。这是一个感性的、不严谨的比喻。从我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看,我看到了这个创作奥秘的魅影。雕塑家在一块石头里,弄出一匹马,天真的孩子不会明白雕塑家被触发,进而选材、构思、挖掘、雕塑的全过程。而这个起始,这个被触发,在文字创作中,就是“小说密码”,由它,写作者才能走向他的石头(抑或指定库存)。如果,这个“触发密码”永不出现,或者,创作者没有敏锐地感受到、捕捉到这个密码,那么,所有的“石头”就不可能出现,自然就没有“马”的可能性。这个存在是零。当然,有人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这样“强说”的石落马出,一定没有孩子会惊叹:你怎么知道这里面有马?——甚至,你自己在创作后冷静期,都不会认为那是一匹马,而是一坨屎都不如的东西。
    再回过头来,说触发。我的意思是,没有触发就没有资源的集合。没有触发,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拥有多少沉默的“石头”。有同道为朋友孩子的一个短信触发,写下了一个反响很大的年度名篇;有同道为一个奇异的真人名字,写出一篇佳作。我自己,为脑子里突然闪过的一个标题,“雕塑过一匹马”;我为一句穷苦人家的“穷开心的呐喊”触发过(该中篇小说名,被李敬泽老师直接改为那句穷开心的呐喊:《火车火车娶老婆没有》,刊发于《人民文学》2009 年11期);我为一个采访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新闻引子触发过。这些小触发,像芯片一样,突然注入你的大脑,并闪闪发亮。我有个小说叫《淡绿色的月亮》,当时去做工作采访时,就是一个夜班女人,被尾随入室后,与劫匪斗智斗勇的新闻故事。但是,作为一组小说密码,我看到了另外一个故事。这匹石头里出来的“马”,和初始新闻完全是两回事,读者无法和它们彼此关联起来,但是,我就是由此获得这组密码,我看到了石头里,更真实精彩的马匹。换句话说,一旦被触发,“石头”就不是问题,最合适的材质会被自动调度而来,或浮出水面,你都不知道,在你沉睡的意识深处,有那么多可用的石头料子。就像地面上的果核面包吸引几个蚂蚁纵队。所以,仓库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指引你走向仓库的小路,是你打开仓门的密码。能打开,都是你的,不能打开,你永远也看不到你身边的仓库如麻。
    我写了一些涉案因素的小说,媒体往往喜欢问,哦,这是因为你当过政法记者吧,你有写不完的素材。每次这个提法,我都有点“蒙圈”,反应比平时慢。他们说的应该就是,你拥有资源。听上去和雕塑家身边的小孩子的想法差不多:你有万石群山,必有骏马无数。说得对吗,好像对,但关联的肌理线条又似乎没那么简单。不想聊的时候,我就嗯嗯而过,维护他们的想法;兴致好的时候,就想和记者聊一点深入些的探究。还是涉及触发的原点。其实,我有很大比例的作品,和案子无关,这个问题就被提问的人们自然遮蔽了。那么,只要涉案因素存在,就必须面对这样的好奇和推论。那个被拍成电影《烈日灼心》的小说《太阳黑子》,源于跟一个退休警官的聊天。这个触发点,只是我们谈话中,万分之一都不到的几句话。我们当时聊到的是案件的神秘性,应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老话。警官说,有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入室抢劫杀人后,痕迹处理得非常干净,但在撤离现场时,本来可以一刀打掉灯泡的,他们莫名其妙选择了把灯泡旋转摘下,而留下了唯一的指纹。所以,十多年来,尽管他们安分守己,最终还是案发被捕。当时,听到这,我脑子就闪亮了。话题还在继续,但我觉得我将写一部长篇。六七年后,我才写出它。是的,投影源就在那里的那时,但小说面世,和触发原点,完全不一样了。在这组闪亮密码的引导下,我一点点请点、发掘、整理、采访着,最后,在一块大石头里,我开始了我的凿马工作。
    我在试图说明,“我的创作资源”这个规定话题。但是,很明显,在我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我其实更关注的是“我的创作资源”的前话题。仅仅从所谓资源上看问题,可能会偏颇和误导写作者,写作者甚至会焦虑:我没有这个资源,没有那个资源;我没有这个经验,那个历史。我自己也有理由进入焦虑,很致命的焦虑,我没有及格线以上的记忆,我正在走向更失常的记忆。但是,经过反复思考,我获得了自我宽慰。我只写有“密码指引”的作品,我要更敏感地去感受它,走对我的小路,一定会抵达沉默的仓库,抵达沉默的“石头”。纵观文学史,小说家的成名作,大比例地出现在盛年,那是因为,那里麇集着人生的“触发”;反过来,也有年少一鸣惊人者,那作品一定有正确的密码,配置了一座正确的仓库。也许,在那个时空,对这个写作者而言,仅此一座,甚至难以为继,但是,对于那座仓库,对于“那匹马”,他们的关系依然是——走对即出。
    最后,我想说,没有单方,漫山遍野的植物都不是药。心中无马,石头永远都是石头。创作资源是重要的,但是,比创作资源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灵敏的小说密码的感受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