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电商平台京东举办了首届“京东文学奖”,6位获奖作家将共同分享280万元奖金,其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凭借《望春风》获得年度国内作家作品奖,并获得了100万元现金奖励。 100万元的高额奖金,在国内文学界可谓首屈一指,一时引发颇多关注。电商平台给出版物发奖,且出手阔绰,引发不小的争议:这就像是卖书给写书的颁奖,其中是否会出现利益合谋?如此评奖商业气息是否太过浓郁,是否会影响公正性?高额奖金是否是一个营销噱头? 平心而论,不必以求全责备的眼光看待民间文学奖。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文学与市场、资本早已是相伴相生,彼此的界限已不是楚河汉界般分明。关键是如何在市场与品位、读者与评论界之间求得平衡,形成一种互补的良性生态。 就以资本催生的文学奖来说,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就是以食品供应公司“布克”命名的;从奖金的眼球效应说,莫言所获的诺贝尔奖文学奖奖金也高达750万人民币左右。可见,资本市场掺和“读书人的事”,本身不构成文学奖合法性的“元问题”,关键是能否摆脱“玩票”心态,形成自身的权威性,尽快走出“商业品牌”“超高奖金”等舆论噱头。 正如日渐丰富的文学种类,文学评奖也不妨走向多元化。文学评奖,并非只是如“华山论剑”般定于一尊,评出一统江湖的扛鼎之作,也可以着眼于百家争鸣,从不同维度推举出卓尔不群的作品。正如文学评论家吴俊则说:“其实跟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学评奖是极少的。在日本稍微能够提起的文学评奖大概就有四五百种,但是我们主要的还是三四种。”从这个角度看,对民间文学评奖不妨持开放态度,文学评奖丰富与否,也是反射社会多元审美的镜面。由于角度不同,这些镜面未必总是能照出“一致的美”,但至少可以照出“多元的真”。 在京东文学奖评奖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幕:在网络投票阶段的最后一天,网络鸡汤《好吗好的》在最后一天冲到榜首,超过了此前一直领先的贾平凹的散文集《自在独行:贾平凹的独行世界》。鸡汤超过严肃读物,当然会有伤读书的格调。但从某一层面看,鸡汤上榜,何尝不是丈量社会整体阅读水位的标尺?当然在最后专业评审阶段,奖项颁给了格非的《望春风》。但大众口味的展示与接纳,形成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对话,也是值得玩味的文化景观。 当然,评奖过多自然也会带来奖状泛滥、皆大欢喜,消解了评奖的严肃,也容易产生名目混乱,诸如前些年的路遥文学奖就曾产生路遥家属的反对、颁奖委员会主席是企业家等争议。但是,正如国色天香只能成长于百花争艳的环境里,而非黄茅白苇的荒瘠之地,降低门槛,拥抱竞争,才能产出学界认可、大众接纳的有权威性的民间文学奖项。这其中的关键,是民间文学奖要摆脱“玩票”心态,不能着眼于一时的商业营销、片刻的热点飙升,而是形成长远的文化操守,达致作品格调、市场接纳、社会期待的贯通。 因此,文学评奖与文学创作一样,“心正意诚”是最基本的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