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肖向东:擦亮文艺之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肖向东 参加讨论


    【文论之苑】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的殷切之语。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宏大愿景,既表达了时代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的呼唤,也代表了全国人民对于新世纪文艺的精神诉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方式,在世界格局中创造了中国速度与中国模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物质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生活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是对于那种既承载着民族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又内含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代表时代高度与未来走向的优秀文艺作品的期待与日俱增。正是有感于这样的时代召唤和人民期盼,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眺望未来的目光,设计了新世纪中国文艺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当代文艺的发展方向。
    挺立民族前行的精神坐标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遭遇了前所未见的新的挑战。以文学为例,一方面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使文学得到自由发展,曾经严肃文学或传统文学定于一尊,而今呈现为严肃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并立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文学内部出现了不平衡发展的新情况,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与新媒体交互作用下,文学价值的多元与裂变,包括商业化、娱乐化、消费化,以及都市化、网络化、非精英化等等新变数,对于精英的人文作家与坚守纯文学传统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系统内部不可避免的分裂。文学原本的神圣性、崇高感,文学本有的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播正能量、发挥精神感染力的功能,在这样的多元复杂的语境中受到严重挑战和质疑,文学之于社会意识和其作为社会道德维度与准则的信誉,亦遭遇了困境与危机。
    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历史表明,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文艺和文化为先导的精神引领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兴盛格局,曾经开创了华夏民族思想的黄金时代;自汉至唐,文学和文化的兴盛繁荣,亦形成了世界瞩目的汉唐气象;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文艺领域的创新与革命推动社会变革,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引擎。如果说文艺是塑造灵魂的工程,那么感应时代的伟大作家就应该以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纽带,在创作时把民族的思想精义灌注在生活的描写之中,把民族精神熔铸在人物的塑造之中,通过艺术审美启迪国人心智,通过思想感染引领时代方向,通过精神传达建构文化风范,就像希腊神话与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赫克托耳,美国作家海明威《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霍去病、岳飞、郑成功,《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关羽、赵云、黄忠,千古传颂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在他们的身上都凝聚着民族的精神特质与艺术的真善美的内涵,闪耀着人性伟大的光辉。他们以鲜活的形象,成为民族精神的艺术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并明确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只有通过这样的不竭努力,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大厦才会在一代又一代作家艺术家的接力之下铸就、挺立,成为民族前行的伟大精神坐标。
    以“人民”为创造主体和表达主体
    如何建构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大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和打造“精品”的艺术目标,并将之作为中国当代文艺坚定不移的“创作导向”。
    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思想上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贯性与统一性,同时又在实践层面上赋予中国当代文艺以“人民”为创造主体和表达主体的最高准则,厘定人民的历史创造是艺术创造、人民的进步是艺术进步的思想脉络。只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才能写出与人民息息相通和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精品,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纵览中外文学,“为人民”与“人民性”永远是文学书写的最高标准。人民不但是历史的主人,也是艺术的主体。《荷马史诗》因为赞美了人的勇敢、正义而使之千古流传,《巴黎圣母院》因为描写了卡西莫多的心灵美而成为人性美的化身,鲁迅因为塑造了“老中国”儿女的精神风貌而被称为“民族魂”作家。高尔基说:“人民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人民也是精神价值的唯一永不枯竭的源泉。”作为凸显人民主体和人性价值的概念,“人民性”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义,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条主线,更是当下文艺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方向性选择。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深切反映现代语境中人民关切的社会命题,表达人民的要求、愿望和精神情感,作家艺术家才能获得生命活力,创造出符合民族发展方向而具有永恒价值的伟大作品。
    笃定恒心的民族自信
    建构民族精神的大厦,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世界文化发展史证明,坚定民族的文化方向,坚守民族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也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立身之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承传,数千年的文化养成,培育了伟大民族精神。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文学艺术曾经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引领与思想熏染作用。事实证明,每当社会处在重大变革的历史关口,作家艺术家总是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他们的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英雄实践与时代的历史进步,成为一个民族历史演进的深刻反映,更以塑造不朽的艺术人物,探求民族人性的新维度与其伟大的一面,使之成为民族心灵自觉的艺术镜像。正如鲁迅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火光”和“灯火”的导引,中华民族才能冲破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黑暗,以坚定的民族自信向着光明的未来不断迈进。
    当然,民族文艺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不是封闭自足而排他的,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是世界语言。当一个民族拥有文化自信并走向世界的时候,以包容的精神气度,学习借鉴他者成果,形成一种不同文化相互砥砺、交流互鉴并具有本民族自主精神的新型文化,是一个民族实现文化自新进而获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长兴不衰并表现出无限创造力的文化密码所在。全球化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笃定恒心的民族自信,学习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书写中国经验,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在推进民族文艺复兴与文化繁荣的同时,耸立起民族精神的大厦,无疑是时代赋予中国作家艺术家的历史大任。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