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艺术及其观众的审美回归——从《人民的名义》热播说现实主义题材创作
近期,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几乎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微信,铺天盖地的评论创造了大众对电视剧艺术关注的高峰。把《人民的名义》称为2017年春天的“人民现象”毫不为过。这个现象,让我们思考很多问题:为什么中国大众的审美突然转向?为什么过去由追捧小鲜肉担纲的言情戏、宫斗戏,突然转向张扬现实主义精神的大剧正剧?为什么现实题材突然彰显耀眼的光彩?这一切更深邃的理论问题逼使中国文艺界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一提现实题材,往往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判断,那就是在如今这样一个收视率引领下的娱乐时代,创作这类题材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出力不讨好的差事,剧本没人愿意写,写了没人愿意投资拍摄,拍了又没人愿意播,播了没人愿意看,如此,便推导出这样一种结论:有思想有意义的现实题材没有市场。正是这种认识的主导,大批远离现实的风花雪月戏及其言情宫斗的低俗戏占据市场的主导,理由冠冕堂皇,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就制作什么。所以,那些张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主流戏常常成为稀缺品种。但是,任何事情都会物极必反,当长时间小鲜肉占主导的有意思没意义、有市场没思想、有颜值没价值的戏倒了观众的胃口,人们发现长期面对电视荧屏欣赏的相当一部分是低俗无聊的垃圾时,觉得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些作品,对人生没有任何启示意义,于是便期待那些有思想有意义的现实题材作品能够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周梅森、李路等一批有眼光有胸怀有责任感的艺术家看准了这个历史的契机,把握了中国观众的需求变化,冒着包括资本退出的多重风险,顶着涉及敏感问题的多重压力,义无反顾地把这样一个“现在进行时”的作品推向了荧屏。现在湖南卫视还没有播完,但是这部作品引起的观众自发评论的大潮,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文化现象,一家三代同坐在电视机前争睹同一部作品的景观已经很多年没有了,但是2017年的春天湖南卫视用《人民的名义》再现了这一景观。甚至连剧中的每个演员的台词、会议座位的排序、剧中人物的出身图谱和相互关系,等等都成了考据和争论研究的话题。在近几十年电视剧史上,恐怕只有《渴望》和《亮剑》有过如此抢眼的表现,大众对一向以娱乐为主导的湖南卫视的认识突然有了180度的大转弯,觉得应该刮目相看。我认为,《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它将引领中国电视剧朝向现实主义精神的正确方向转折。中国文艺由高原向高峰的登攀,《人民的名义》是第一梯队的登攀者。 一部现实题材作品,何以在社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这让我们重新想起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这个讲话时,特别提出了现实主义就是彰显人民性这样一个概念。《人民的名义》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之处,在于编导没有停留在一般地再现生活上,更没有局限于某些个体人物的恩恩怨怨,而是深刻再现了中国从严治党的大时代,细腻而逼真地描绘了举世瞩目的反腐倡廉的伟大进程,生动刻画了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壮丽画卷。纵观《人民的名义》我们可以发现,剧作不仅集中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而且详实刻画了不辱使命、善于斗争、坚持正义的英雄群像,不是一个单个人物写得细腻真实,而是整体充满了极其强烈的生活气息。 《人民的名义》既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作品没有简单地将反腐斗争中的人物作站队划分,而是从角色所处位置、生活环境、人物自身性格等方面来刻画人物,这样的一些描写,对广大观众来说,虽然似曾相识,但经过艺术的概括和处理,远比生活更加丰富,更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因此也更能引起观众思想上的共鸣。 《人民的名义》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现实主义具有永恒的魅力。说到现实题材,人们往往抱怨这样的题材不好写,因为很多敏感的话题不好把握。其实这不是好不好把握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表现生活深入生活的决心,有没有概括生活的能力。当然,体验生活需要深入的采访,需要到生活的漩涡中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编导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是决然写不好反腐斗争的复杂性的,这样一部与生活同步的作品,让观众真正看到了在我们这个社会,不论腐败分子多么猖獗,不论斗争形势多么复杂,正义的反腐力量永远都是我们的主导力量。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老兵陈岩石、嫉恶如仇敢于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的侯亮平、在恶势力面前无惧生死的反贪局长陈海,这些人物组成的英雄群像,让我们既看到了反腐败斗争的错综复杂,同时也对斗争的必然胜利充满坚定的信心。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但考验作者结构故事的能力,更考验作者对现实生活语言的把握。优美洗练的语言,是《人民的名义》一大亮点。语言考验的是作者提炼生活的能力,许多精彩的警言名句,随着作品的播出,被观众不断在网络归纳整理传播。语言成为亮点,不仅量大,而且让人过目不忘,《人民的名义》用语言赢得观众,这在以往的电视剧中实为罕见。省委书记称赞陈岩石为“一把老骨头当火炬”。这些语言,掷地有声,让观众熟记于心,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至于观众对作品某些地方略显拖沓的批评,我想也并非挑剔之言。但是,极个别的人发文称对沙瑞金这个人物表示失望,因为遇到问题他总是从各级领导上找原因,没有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上找源头,这的确是借题发挥,是借这个话题发泄对党的不满,这样的带有恶意的指责,更多的是别有用心,完全可以置之不顾。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给中国电视剧带来的创作联想很深刻,这方面的文章已经很多,无需多说,但有一点,我们同时也引发联想,正如编导一开始的担忧,在送审时准备接受1000条理由的修改和下禁令,但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作品被快速通过。假如不是这样,而是按照惯常思维去吹毛求疵,《人民的名义》或许会胎死腹中。一部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的重新检验,更需要作者敢于对创作进行大胆的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