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周云和:数易标题说《水哥》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十月》杂志 周云和 参加讨论


    这是一个很折磨我的小说,仅以取名字为例,前前后后更改了四五次,也可以说五六次。如今木已成舟,再回过头来看,觉得蛮有情趣。
    第一个写在电脑上的小说标题,是《2020年大河坝洪灾》。如今环境污染,雾霾肆虐,已成众矢之的,世人诟病。如何造成污染与如何治理?有如大家调侃所说:“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我无数个夜晚,身置楼顶,仰望应该有却没有月亮星星的夜空,思索着这一问题。发展中国家,污染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能不能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绕开他们曾经走过的弯路,尽量避开这一些污染呢?身边也有将国外、外地污染项目,喜滋滋招商进来,给当地造成严重污染,引发民怨沸腾的事例;也有严重污染市区内环境需要外迁的企业,被人打破脑壳争着抢着招商引资去、如同拣了一块金砖的事例。长江岸边散步,见当政者为打造沿江风景线,将河岸硬化,大面积铺设大理石,死掉的大雨,不能像原来那样,可以自由舒畅地往泥土里渗透,只能孤独地漂泊流浪在坚硬的大理石地面上;地面无奈,只有收雨成流,注入长江。我们现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大城市,一下大暴雨就闹水灾,这不失为一个症结,所以又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就地消化雨水。我们就喜欢脱了裤子打屁,背泥菩萨下河洗澡。集念成思,便想采用未卜先知的寓言式,写一场几年后发生的空前洪灾,让人们提前看到,我们现在一些不跟大自然商量,就在那里这样那样的作法,有违大自然意愿,势必受到大自然无情惩罚。
    正想着如何写那一场洪灾的时候,当地媒体报道了一件事,一个住在小山包上的“钉子户”,开发商要修房子,地征了很久了,他顶着不搬,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展,开发商便将“钉子户”住的小山包,挖成了一个几十米高、几乎四面峭壁的孤岛,并断了水电。我晚上散步,三上孤岛,与困守其上的两夫妇摆龙门阵,上下几乎猿行猴走,手脚并用。个中是非曲折我不想在此评判,但那一座孤岛却令我震撼和深思。于是,我就想借那一座孤岛,做小说的题目,与我心中的那一场洪灾结合起来,让这一座孤岛去拯救几百条被洪水围困者的生命。既然这家人是“钉子户”,那么,孤岛何不叫“钉子岛”?以《钉子岛》做这一篇小说的名字,也形象直观,吸引眼球。记得定下这一个名字时还很兴奋,似乎找到了着力点,写起来也顺畅了。
    边写小说边咀嚼,觉得“钉子户”是时代的产物,含有对自身利益维护与抗争者的蔑视与侮辱;一提起“钉子户”,人们往往会把它同“刁民”联系起来,同“狮子大张口”、“漫天要价”、“一锄头要挖出一个金娃娃”等联系起来。我不否认在征地拆迁中有“刁民”,但我们不能扩大“刁民”的比例。我老家在农村,曾为土地被征占建设新农村的村民们算过账,当地政府征占一亩土地,给2.5万元补偿,政府工作人员还给村民们说,这还是给得高的。我们那里,人平不足一亩田土;像一河之隔的井口镇有一个社,人均田土不到三分。就算人平一亩吧,2.5万元,要吃一辈子,年老的不说了,一二十岁、二三十岁的人,这一点钱咋个生活一辈子?村里还统一把村民的田土租出去,给某集团建蔬菜基地,一亩一年给720元租金,平摊到每一天,还不到2元钱,村民们现在“坐街”了,什么都要钱,2元一天咋个生活?当然,地方政要们宣传动员说的是你们可以出去打工,可以拿来当本钱去做生意,还可以可以什么的。我只知道,出去打工的父老乡亲,从事的大都是又脏又累又笨重和并不如何受人尊重的体力活;我只知道,外出挣到钱发了财的人凤毛麟角,像我侄女,挣回来一只伤残的跛脚;我只知道,公安部门抓获的贩卖色情者居多是我农村姐妹。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巨大进步,弱势者做出的贡献最大。顶层设计征占土地是补偿而不是赔偿,一字之差秘密尽现。我就想写一个“钉子户”,为生存而战,为名声而战,为尊严而战。何况《钉子岛》有一点敏感和刺目,我也不喜欢把弱势者自身利益的维护和抗争说成带有贬义的“钉子”,特别是想起那对孤岛上的夫妇无可奈何的叹息,我毅然抹掉《钉子岛》这个题目,用最大字体写上了《名声》二字,写水哥失掉名声,又削尖脑壳挣回名声,最后赢得了极大名声,他又不要名声。
    又想用《长江洪水穿浩了》做标题。原因是觉得《名声》这个题目温吞吞软绵绵的,大众化,一般化,很多小说都可以用这两个字做标题,不具备唯一性,不如何吸引人。你看,现在的小说名字,很多都颠覆了传统的取法,一个句子不够,两个句子;皇皇然十余字做标题的也有;有趣的是用一个陈述句,或一个疑问句,或一个中心词加很长的定语来做标题。我就想跟风,就想学学,用一个完成时的陈述句做这个小说的名字。这样取了后,总觉得有一点不爽,总觉得哪里有关节没有打通似的,基本上又回到最初《2020年大河坝洪灾》路子上去了,似乎与想表达的主题思想距离远了一点,不很理想,于是删除掉。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个标题也是可以的。
    干脆用小说主人公水哥做标题。文学是人学,写小说就是写人物。我认为,一个小说家功绩大小,在于他写出了多少具有较高社会辨识度,鲜明个性特色,人们记得住的人物。国内外很多文学大家,用他们如椽之笔,为我们塑造出众多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我就想尽量写好一个有个性有血性有韧性的人物――水哥。回思小说,我写了一个可怜的人,少失怙恃,流落街头,乞讨度日;一个可憎的人,学了武术,回家报仇,恃强凌弱,横行乡里,作恶多端;一个可恼的人,不顺从地方领导旨意办事,挑头煽动群众“闹事”, 叫吆鸡他偏要吆鸭,叫他搬离钉子岛他不,最后要把钉子岛保护起来开发成旅游景点他要炸掉;一个可敬的人,面对洪灾,想方设法为乡亲们解难,企求儿子快一点把私人的驳船开回家救人,从不掉一滴泪水的硬汉子也哽咽难语,唯有的几树柑子,也摘给了大家充饥。总之,水哥是一个很难用一个好或坏字概括的人,一个街头巷尾随处都能遇见的人,一个自己不觉得脸红地认为是现在小说人物画廊中特行特立的人。于是,就用《水哥》做标题,直截了当,言简意赅。
    但还要绕一个弯拐爬一个坡,才是发表时的《水哥》。看子两个文章,言及中华大地很多极具文物价值,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古典建筑物,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下,被拆被推被挖被毁。联想到我居住的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元素急剧衰减,扳着指头数数,似乎数不出几处来子;联想开去,要是华夏大地文物被拆被推被挖毁时,多几个水哥这样的人站出来说不,至少不会毁坏得有现在这么严重,还是用《钉子岛》吧,锋芒露一点就露一点,让人读罢《钉子岛》能产生一点思考,也不枉自我劳神费力地写了这个小说,最后定稿《钉子岛》寄给《十月》。
    但最后见刊,因某个原因,还是《水哥》。细细想来,冥冥中有一种巧合。文本中水哥这个名字也多灾多难,历经倪如水,水娃子,“水投机”,“水倒把”的艰难跋涉而形成,这不恰好同我给这个小说取名字经历的爬坡下坎山环水绕一样吗?当然,更改标题的过程,就是对事件的再认识、主题再深化的过程。标题是一个小说的眼睛和窗口,每改一次,势必牵着藤藤叶叶动,引起段落甚至结构的变化甚至大变化。多经过一些这样的磨难,但愿以后变得乖巧智慧一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