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记住三线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邹楠 参加讨论

    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编著,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主编的《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近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80年代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其中的小三线建设是在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筹资金,以战备为中心、以地方军工和工业交通设施为主的全国性经济建设战略。
    1965 年起,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上海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区开始了为期24年的小三线建设。在这24年中,上海小三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小三线中门类最全、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上海小三线的建设和发展,既经过20世纪6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十年动乱时期,又经过粉碎“四人帮”、国民经济调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在它短暂的24年里,印上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痕迹。同时,上海小三线这个建设在上海之外的军事工业基地,也是沿海大城市加强战备和国防建设的一次伟大实践,经历了沿海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各方面的交流交融的过程。最后,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它以全面调整作为结局,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历程。
    以往的三线建设研究资料多来源于文件和档案,以研究经济效益、工业布局等问题为主,本书则精心选择了上海小三线从中央到最基层的有代表性的43位受访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上海小三线建设的情况作了回忆和介绍,内容涉及当时的决策、选址、设计、厂矿基础建设、生产管理、职工生活、企业与地方关系、企业转型及最后的交接调整等,前面动态地勾画出了上海小三线建设起步、发展和调整的演变历程,更全面地呈现共和国的发展变迁。本书内容鲜活、生动,可以说是对传统文献历史学的一种弥补。
    阅读本书,历史的细节在当事人的缓缓絮语中扑面而来,不加雕琢的真实最能打动人心。上海小三线建设者们都是上海各条战线上的佼佼者,所谓的“好人,好马,好刀枪”。为了党和国家利益,他们义无反顾地从生活便利的大上海奔赴皖南和浙西的深山老林,一去24年 。在几乎封闭的环境里,7万多的干部员工及其家属遇到了在大上海不可想象的困难:生活用品短缺、无电无路、山洪暴发、蛇虫出没、精神生活匮乏、恋爱婚姻困难、无法照顾家中长幼。对此他们也曾苦闷迷茫。但是为了国家利益,他们以坚定的爱国信念和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与困难作斗争, 在各级各地组织的支援下、在安徽和浙江人民的全力帮助下,他们从零开始,在这里开山铺路,引水通电,建学校,建医院,建厂投产, 在艰苦的环境下制造出一流的军工产品,为国家打造了坚实的后方基地,创造了深山里的奇迹。上海小三线人创造了艰苦创业、敢打硬拼的,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三线精神;展现出不怕牺牲、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怀。
    追忆往昔,从这群特殊的建设者口中,可以读到对那段不平常岁月的眷恋与自豪。虽然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变,小三线最后撤回上海,但是他们创造的奇迹至今遗惠后人。这些建设者们把三线精神带回上海,克服种种困难,继续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许多人也成就不凡事业。
    回忆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现在,建构未来。三线精神,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资源。“三线人”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集体主义信念值得学习。正是有这样一批批忠诚无私奉献的共和国建设者们,我们国家才能繁荣兴旺。(邹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