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网络化发展道路在数字时代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当代纯文学网络化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也遭遇了期刊体制与网络生产传播的深层矛盾及其带来的发展瓶颈。突破这一瓶颈,推动纯文学网络化迈向新阶段,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建设意义重大。 探索实践:创建纯文学网络 中国当代纯文学的网络化探索,主要沿着两大方向展开。一是纯文学网络原创与传播,二是纯文学期刊需要开发网络新媒介作为传播补充形式。 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两三年,网络文学由海外传入,基本表现形态为纯文学的网络原创与传播。2002年到2004年,大资本的强势介入,使中国网络文学主体驶向了产业化、商业性发展轨道。但纯文学网络原创与传播并未就此消失,一些来自民间的文学力量,以坚守纯文学为目标,以创建纯文学网站为依托,积极探索纯文学网络化发展道路。“蓝黑文学”、“中国原创文学”、“江山文学”、“八斗文学”、“扫花网”、“豆瓣阅读”、“且听风吟”、“守望原创文学网”、“半壁江原创文学”、“我们”、“梧桐细雨”等网站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网站在栏目架构、作品选择、创作与接受群体等方面,都有意与商业性文学网站区别开来,更多地延续了传统文学期刊的风格、特点。 这种纯文学网络化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利用网络新媒介,在印刷期刊之外为当代纯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生产传播渠道;它坚守文学的自律原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性网络文学因片面产业化而牺牲纯文学性、社会效益带来的缺陷;它为怀揣纯文学梦想却被传统期刊挡在门外的文学写作者,提供了创作舞台。 自“五四”以来,中国纯文学的主要生产渠道就是依托于印刷期刊。20世纪90年代后,纯文学主流受到市场经济和数字新媒介两股大潮夹击,不断退守边缘。为了应对后者,中国当代各家纯文学大刊《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十月》《当代》《钟山》《收获》《小说月报》等,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了网络传播方式的探索。这种探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新旧世纪之交,利用Web1.0时代的数字发布技术,以开设期刊官方网站和积极谋求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发行过刊作品数字版为主要表现;第二阶段,即2004年到2010年间,紧随Web1.0迈入Web2.0的脚步,以开通期刊博客空间为主要表现;第三阶段,即2010年之后,在移动互联网和微阅读潮流推动下,以开通期刊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研发使用App阅读平台为主要表现。至此,期刊体制下的纯文学网络传播已形成了多维立体格局。这些网络化探索和实践,使网络传播构成了纯文学期刊发行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形式,引起了一些数字阅读用户对纯文学大刊的关注,增加了纯文学期刊与读者的互动,提高了他们参与纯文学活动的热情。 发展瓶颈:尚未独立传播 期刊体制下的纯文学网络化,是当代纯文学网络化成败得失的关键点。首先是行动上的被动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对于多数期刊组织而言,开发数字化阅读是迫于数字化大潮的压力,而非主动变革。这些期刊的组织者、从业者至今仍持如下基本看法:“网络只是媒体,它对文学内容、文学精神无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新媒体要利用,但同时要保证文学质量,“纸质杂志无可替代”。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很难突破纸媒印刷体制而彻底进行数字化变革。 其次是内容上的非原创性与补充地位。通过网络化平台发布原创作品,应是纯文学网络化的实质性举措。而目前,纯文学期刊与中国知网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推出的和官网、博客空间主要登载的,多是过刊文本或非原创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这种“印刷文学数字化”早在数字媒介兴起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如著名的古登堡工程,在文献保存和学术研究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可直到今天,这一做法并未动摇纯文学印刷传播的根基。纯文学期刊的微博、微信、App平台有时会登载原创文学内容,但基本止步于新刊目录、作品个别章节选登、批评家短评、作家创作谈、编辑推荐语、读者反馈信息等。这些内容不过是纸媒刊发原创作品的补充形态,无法形成独立数字化传播和阅读。 再次是网络传播的辅助功能与广告效应。文学期刊开发使用数字新媒介的目的十分明确,即不是发布传播原创作品,而是为发表在纸媒期刊上的原创作品做宣传、预告、推介。上面的各类栏目和内容都是为扩大纸媒期刊的影响而设置的。新刊目录,一目了然,发挥的宣传、预告作用最为直接;作品选登,往往选择那些能够吸引眼球的精彩片段,目的是诱导读者寻找、购买纸质期刊;而短评、创作谈、推荐语,也不过是通过展现作家、作品的概貌和看点,推广期刊作品和助推期刊销售。如《人民文学》官网、《收获》微信页面上,有一个“网上书店”板块,可以在网上下单购买新近期刊及其历年合订本。这是在发挥数字平台的商业广告效应。而《小说月报》的官方微博,则通过把期刊目录、作品片段和刊物店铺网址链接在一起的方式,将预告、推介功能和广告效应结合在了一起。 创新之路:破除僵化思想 当代纯文学要突破发展瓶颈,真正走网络化发展道路,需要破除纸媒期刊对应“纯文学性”、数字网络对应商业写作和只有纸质杂志才能保证文学质量的僵化思想。人类文学的发展是具有内在连续性的,千百年来印刷文学积淀出的“纯文学性”,不会因为媒介的转换就被轻易抛弃。另一方面,媒介革命并不意味着新媒介对旧媒介的替代是覆盖过程。新媒介开创出新功能,同时旧媒介功能在新媒介中依然可以保持。只要使用主体需要,纸媒期刊在选稿、审稿、编稿、校对方面的认真严谨性,在网络媒体上同样可以实现。只要选择了纯文学价值观,使用网络来生产传播文学,不仅不会伤害印刷文化时代建构出的“纯文学性”,还可为它的推广开创出新的可能。 纯文学走网络化发展道路,纯文学价值观和“纯文学性”不可动摇。纯文学网络化,不能采取目前网络文学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要避免为取悦一般读者而拉低纯文学品位的情况发生。这样,就需要把纯文学网络化发展,当作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而非文化产业来做。在今天的文化环境中,以文学的事业性为主导,纯文学性和纯文学价值观才有保障。如此,既需要获得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公益组织的资金资助,还需要寻找更为广泛的社会合作渠道。 当代纯文学要真正走上网络化发展道路,实践上的关键之处是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期刊发行体系。需要在整合和培育民间纯文学网站的基础上,改变当前纯文学“把关人”性质,实现组织机构、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等,从期刊杂志社垄断到新的数字化文学传播组织的转变;实现文学二度生产活动和编辑作业流程,从单纯纸媒向多媒介联动环境的转移;实现期刊订阅、行销、购买等发行机制,向以数字平台发布原创文学作品、读者付费或免费阅读作品流通机制的转换。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包括计算机网络、移动媒体、纸质媒体一体化的“融媒体”传播体系和机制。这一体系和机制融合传统的网站、博客、微博、微信、App等各种数字媒介形态,使数字网络化平台构成文学传播的基础与核心。在此系统中,纸媒期刊需要保留,但已不再构成其他媒介围绕的中心,而是变成了一个构成部分,以满足拥有纸媒情结读者的需要。 纯文学仍占领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高地,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纯文学,但其曲高和寡的趋势也应引起注意。走网络化发展道路并非解决问题之唯一途径,但却是必要途径。惟其如此,纯文学才能真正与“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发展方向相一致。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