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获得好评如潮,透过一段段饱含深情的朗读,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润物无声般感染着每一名观众,引发了人们对文学、情感和人生的思考,更是唤起了大家对读书最单纯的认知和最温暖的记忆。 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阅读的首要就是“读”。与默读不同,朗读不仅仅是自我学习提升的途径,更以其独有的特质在思想传播、情感传递、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朗读是汲取知识的高效方法。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朗读恰恰满足了这三个要求。正是由于调动了多种感官,朗读可以帮助读者在精神享受的过程中自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对于增长知识至关重要。此外,朗读的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带有情感的朗读一定是建立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之上,朗读的过程必然包含反复含英咀华的过程。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语感、熟知词语搭配习惯、掌握语言规律、领会思想要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朗读有助于读者形成对文章的立体感受,提升思想感悟。书中的文字是不完整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皆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韵律,通过声音这种媒介使读者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此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 朗读是传递情感的独特方式。文字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字的背后往往是共通情感的承载,而朗读正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情感的。在琅琅书声中,朗读者得以用心灵拥抱语言,与作者进行思想的近距离撞击和情感的深入交流,在抑扬顿挫的韵律中感受作者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炽热;在琅琅书声中,朗读者在以声情并茂的方式再现作品情思美感的同时,会传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跨越时空的情感对撞会将身边听众一同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拨动他们的心弦,叩击他们的灵魂,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因为朗读,文章才变得有温度,才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因为朗读,人与人的心开始相互贴近,情感和生命的共通体验将素不相识的人连接到了一起。 朗读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得益于民族语言的历久弥新。新时期,民族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对民族语言的认同。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直观感受民族语言的韵律之美,增强对民族语言的认同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其次,文化的发展需要民族语言的进步,其中口语的进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口语的进步需要书面语的悄然介入,朗读正是将书面语言融入口语,使口语的品质得以提高的重要一环。出口成章需要建立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最后,朗读的过程是民族语言去粗取精的过滤过程。众所周知,能被广泛朗读传诵的文本必定是优秀文化的积淀,末流之作只会在历史的选择中被淘汰。 青年官兵正处于积累知识和掌握本领的关键期,倘若养成了朗读经典的好习惯,必将在精品细读的过程中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思想境界;一支部队倘能形成朗读经典的好风气,必将感染和带动全体官兵积极进取,拥有强大的军营文化“软实力”。 有人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朗读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重回书本寻找心灵的净土,在动情的朗读中热泪盈眶。 今天,你朗读了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