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歌朗诵何以又火了? 国庆长假,“上海市民诗歌节”系列讲坛在大隐书局举行。围绕著名德国诗人汉斯·恩岑斯伯格,翻译家姚月将朗诵并分享她翻译的汉斯诗集《比空气轻》。最近,沪上一系列诗歌朗诵活动,吸引了众多读者前去聆听分享。日前在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诗选朗诵会暨新书分享会上,王家新、王寅、胡桑等诗人品味洛尔迦诗句意象,解析诗人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而首届最美书店周“民谣与诗”活动,则走进福州路大众书局,引来近百名诗歌爱好者。 “上世纪80年代诗歌创作与朗诵曾风靡一时,我和朋友们经常相聚在福州路,大家围站成一个圈,手持‘新鲜出炉’的诗作,轮流朗读,互相批评提意见。没有想到,这种传统的文学朗诵活动现在又火了。我想,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在虚拟的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更希望通过传统的诗歌朗诵会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赵丽宏说。诗歌,正从静止的纸上“起身”,从电脑屏幕中“走出来”。诗意不在远方,就在此时此地的朗诵分享与互动中。 用声音开启诠释诗歌魅力的又一通道 配音艺术家曹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她参加的诗歌诵读会越来越多。 “不少读者说,他们被读出来的文字所打动,进而继续捧起诗歌集,对所阅读的诗歌集有了更深的理解。” 日前,著名作家池莉第一部诗集《池莉诗集·69》出版后,她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我只相信/机票过时作废/睡觉也是永别/因此与你对视/我从来不舍得合眼……”池莉略带方言口音的朗诵在读者中流淌。池莉坦言,她很喜欢这种小范围、有激情的朗诵会。“诗歌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精气神相对集中,作者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表达集中在字面上,可以让朗诵会的密度很大。”此前她在德国办作品读者见面会时,就是以朗诵会形式与当地同行、读者分享作品,她朗读了代表作小说《生活秀》中的片段,受到读者欢迎。 作家秦文君也有过类似经验。数年前,她在欧洲举行作品朗诵会,与读者交流后,读者争相向她提出问题,“以前独守书斋时对着一堵墙,现在通过朗读会与读者走近后,进一步碰撞出思想火花,意外发现了我们竟有不少心气相通的地方。”她那时就琢磨着国内啥时候也能“流行”这种作品朗诵会? 如今,由出版社、图书馆、实体书店、社区、高校、文学团体组织的诗歌朗诵会,已在上海如燎原之火,风生水起,不同年龄层的各行各业读者齐聚一处,亲身体验有声有色的书香氛围。 诗意不在远方,涌动于当下互动中 遍布申城的诗歌朗诵会,为越来越多读者提供了欣赏诗歌、拥抱诗意的入口。静安区图书馆“静安白领朗诵沙龙”成立近两年,已吸引了一批沪上白领参与。沙龙日前的一次活动,邀请了作家孔明珠,诗人张烨、杨秀丽,与青年读者分享诗歌。在徐家汇上班的徐小姐几乎每次活动不落,她希望工作之余,回归真挚柔软的诗意生活,探寻一片让心灵栖息的净土,而作家们的诵读与分析,恰似一堂堂文学鉴赏课。她在沙龙活动中寻觅到知心同好,社交圈也一下扩大了。 不止社区,高校也是诗歌朗诵主要阵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夏雨诗社经常举行诗歌品析会;复旦大学复旦诗社近几年创办了复旦诗歌节,每逢诗歌节,必推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朗诵会。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诗歌朗诵会,是诗歌与音乐的互相激活和再创造,不断生成美学新的可能性。书评人张晓舟说,在信息超载过剩、感官刺激剧增的多媒体时代,诗歌似乎理应更加边缘化。然而,诗歌却借助音乐和影像等多媒体手段,走出了书本,获得更广阔的舞台。日前举办的迈克尔·杰克逊诗集《舞梦》中文版发布会上,乐评人、译者与粉丝的朗诵,交织着杰克逊动人歌喉与舞姿的纪念视频,令人不断回味这位国际巨星内心的暗涌与独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