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比以往节制 羊城晚报:这次《收获》杂志首发莫言新的短篇小说,过程是怎样的? 程永新:其实我们也比较早地和他进行过沟通。在北师大开会的时候,也就是莫言作为国际写作中心主任、余华作为驻校作家的那一次会议,我也跟他讲过,希望莫言把小说新作给我们。所以这次新作给到我们,一方面我们觉得很高兴,另一方面也觉得他看得起《收获》。因为他跟我们的老主编李小林关系非常好。当时我们去北京,他刚刚写了《透明的红萝卜》,后来我们去找他,他一下子给我们发来两三篇小说,供我们挑选。我们和莫言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后来他的长篇小说《蛙》得了茅盾文学奖,最后又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都为他高兴。 我们有一种长期的交往积累,所以他才会首先想到我们。8月中旬,他在短信中说:“我在故乡,我写了三篇小说,想给《收获》看看。”当时我们马上给他写信,后来他说他用微信,我们就加了好友。第二天加上好友以后,我就做了一个决定——把其他稿子撤下来,换成莫言的新作。因为我们第五期正好是60周年创刊的纪念特刊,我们把60年的目录全部都在这本刊物里面呈现出来。所以能有老莫的作品是非常好的。我的说法是,这是他送给我们创刊60周年的大礼。一般刊物都是5、6号就出版,我们为了莫言的新作等到15号才出,但这是值得的。 羊城晚报:拿到莫言新的小说,第一感受是怎样的? 程永新:这次的短篇,包括以前的长篇,我们都会和他进行交流。这次的三个短篇,写的都是他家乡的人物,而且写得非常生动。我觉得这是莫言精心打磨之作。以往的长篇、中篇里面,长句很多,而这次用词非常节俭,但人物刻画、乡村场景都非常生动、形象,还原了故乡的场景,做得非常真实,延续了他以往既现实又富有浪漫的一种写作风格,有原来写作的继承性。 当时我是在汽车上读他的新作,王尧教授与我同程, 他也迫不及待地要看老莫的新作,我们一致的意见是写得非常好。王尧也评论了他的作品,大概意思是还原他们故乡、农村的那些人和事。所以他的题目就叫《故乡人事》。他还是在原来的写作框架内,挖掘人性、呈现故乡的事情。 羊城晚报:您如何评价莫言的新作? 程永新:三个短篇小说组合来不到两万字,但是我跟王尧教授一致认为莫言的叙事非常老到,还原故乡的场景非常真实,人物非常生动,语言跟以往比,比较节制,长句子少了,语言非常干练。但是在他的作品里面,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他一直结合地比较好。这个时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多元化信息的时代,大家各说各的,艺术标准和价值标准都不是太确定,都有点多元。我们俩觉得这个作品写得不错。但是也有人可能看了觉得一般般,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我觉得这个不妨碍,喜欢的可以喜欢,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喜欢。 羊城晚报:这是莫言得诺奖之后第一次发表新作品,拿到作品之后符合您的期待吗? 程永新:我认为基本是符合的。这三个短篇虽然篇幅不长,但他塑造人物的能力,还原故乡生活场景的能力,我觉得都是让我们欣慰的。当然,对三个篇幅不长的短篇,怎么给过高的评价,都不是很合适。一般的读者你说得越好,他们越反感。我觉得我们还是客观评价,从这三个短篇中,可以看到老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然存在。而且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和以往有延续性。因为有这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存在,你就很难想象下一步他会不会写出更为惊艳的作品。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这三个短篇你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但是从这三个短篇中,看到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看到他驾驭语言的出色的能力。 与作家建立亲人般的关系 羊城晚报:《收获》与许多著名作家联系非常密切,手头上的资源很多。这和《收获》长期的积累有关系吗? 程永新:这跟这本刊物的创办人有关。当年巴金先生和靳以创办这本刊物的宗旨是“出人出作品”,团结广大作家是它宗旨的一部分。巴金先生个人跟曹禺、冰心,以及后来的部队作家,就像是刘白羽那样被认为有点偏左的作家,关系都非常好。团结广大作家。这个宗旨经过七十年代末期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我们继承和延续这个宗旨,和作家交朋友。当然,其他文学刊物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可能和作家关系特别好,但是我们跟作家建立的是像亲人那样的长期关系。 尊重文学,尊重作家,寻求这个时代读者的需要,是基本的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理解作家的写作和思想来源、脉络,懂得如何沟通。所以作家也会经常说,现在只有我们还会对文稿进行修改,其他很多刊物就是原封不动地发出去。这是在传统方面留下来的工作方式。有些年轻的80后作家,比如张悦然,也喜欢发稿子给我们。她就是希望听到真实的声音,也非常愿意将作品改得更完美。从这个角度来看,作家们愿意跟我们打交道。她还说,给《收获》改稿会上瘾,我们会不停地交流,就像今年春节期间,我们来来回回打了无数个电话,互相沟通交流,修改她的中篇小说《大乔小乔》。 这样的一种方式是长期形成的。我们的老总编李小林是巴金的女儿,作家和我们以往的几任编辑和主编都有这样很好的关系。所以这是莫言老师第一时间找我们发表小说的原因。当然他这次也在《人民文学》发表新的剧本和诗歌,但是一般的读者还是认为小说是莫言的主打作品。 羊城晚报: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您觉得纯文学刊物对于作者、作家来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程永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文学刊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今天的文学杂志还是有影响力,但是有了新媒体和另外的一些平台,跟以往的情况不太一样了。以前发表作品没有其他渠道,文学杂志是唯一的文学平台,只有在文学杂志发表作品,有了一定影响力出版社才会出他的书。所以几十年里面,作家、文学批评与写作、文学原创作品、文学刊物,一起推动文学向前发展。在现代,如莫言、余华、毕飞宇、贾平凹、苏童等的这些顶尖的作家,都是从文学刊物走出去的。 文学刊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早期张艺谋、姜文跟我们都有合同。所以张艺谋也说过,文学拖着电影走,走出了国门,第五代的导演都是受到了文学的滋养。他因为有了文学资源,才拍出了有影响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得奖。 所以,文学刊物的这个平台非常重要。今天因为有了网络,有了新媒体,在多媒体的时代,传统纸质的文学平台,可能受到比较大的挑战。但是,文学的办刊人都在转型,在使用新媒体,结合新媒体宣传、阅读、转载,都在进行一种变革,这也是为了适应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