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他人的书信》:“庸俗”的展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闫吉青 参加讨论


    俄罗斯当代作家莫罗佐夫1998年获得“俄语布克奖”的作品《他人的书信》延续了19世纪俄罗斯作家展示“庸俗”的主题,以书信体形式将生活于20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小人物”庸常的生存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既有对“小人物”庸俗生存状态的展示,也不乏对其不幸生存状态的体谅和同情。
    《他人的书信》取材于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社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主人公是一个身有残疾的退伍军人,蜗居在莫斯科一间仅有8平米的房间里,因去外地结婚而离开莫斯科三个月,回来之后发现抚恤金被中止发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解决;其间邻居企图霸占他的房子;工作长期没有着落,生活难以为继。几经周折,他总算找到了工作,但薪水很低。他几乎每日或者每隔两三天就给生活在外地小城的妻子修书一封,在信中不厌其烦地叙写对妻子的思念以及两地分居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倾诉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幸和痛苦,表达对周围人和事物的不满。作品卷首语引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书信体小说《穷人》中的片段,作者以此暗示,男主人公的生存状态类似于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人物”。
    主人公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实质上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与后者相比,本书主人公自私自利,人格卑下猥琐,缺乏良善的品质;不知体谅和同情他人的处境,凡事习惯于怪罪别人,不知内省。正是逼仄的生存环境使得主人公的思想与行为变得庸俗不堪,精神与人格变得萎靡不振。信中,主人公常以莫斯科物价太贵为由,吩咐妻子购买各种食品及生活用品,托人捎到莫斯科,其中的艰辛与波折可以想象。其时,他的妻子已怀孕数月,还带着与前夫所生的上小学的女儿。主人公为了一己私利,完全不顾处理这些事情可能会给妻子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其人格的自私自利可见一斑。
    柯亨认为,“与金钱的缺乏即贫穷相伴而来的是自由的缺乏……这是一个绝对明确的真理。”《他人的书信》主人公拮据的生存状况准确地诠释了柯亨的这一论断,庸常琐碎的生活如幽灵般困扰着主人公。庸常滞重的日常生活遮蔽了人类美好的情感,琐碎的生活令主人公身心俱疲。
    小说内容表面看起来是由一系列没有逻辑的碎片组成,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生活贫困的主题展开叙述的。面对生存压力,主人公变得精神焦虑,愤世嫉俗,猜忌别人。面对现实,主人公除了力求维持个人以及家人的基本生存之外,似乎别无他求。主人公既是庸俗的体现者,同时又是庸俗的揭露者。在书信中他多次提到妻子的邻居“小丑”夫妇,并不断强调,他不喜欢“小丑”以及“小丑”的妻子大柳霞,原因是“他们总是只谈钱”,“她希望靠别人生活”。我们发现,为主人公所不屑与鄙夷的“小丑”其实正是主人公自己的镜像,他所揭示与暴露的“小丑”的性格缺陷正是主人公自身性格特征的折射。
    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庸俗折射出俄罗斯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劣根性,这种无处不在的庸俗几乎存在于我们周围每个人的身上。作者在作品后记中写道:“感到我们生活中日常的低级趣味的多头统治到了何种程度……对这样的生活的信仰可以成为人类包罗万象的宗教。”作者通过观察,逐渐意识到,“生活中的低级趣味是不可避免而且几乎是不可治愈的,正是在低级趣味中表现出一个人的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天性的微不足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失去意义的引导,人就会陷入仅仅为满足肉体生命存在的庸俗的生存状态。《他人的书信》中主人公所处的状态正是如此,他延续了其前辈“小人物”身上的所有缺陷,精神单薄、平庸,缺乏对生命终极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和体认,纠结于卑微琐碎的细节之中,关注的无外乎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及妻子女儿的温饱问题,而不是追求具有深度意义的生活。他从不真正关注精神领域的事件。邻里之间的勾心斗角,为恢复抚恤金而四处被迫求人,社会的漠视等等——这些因素,渗透到主人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对其个人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其人性被拮据的生活所扭曲和异化,导致对周围世界的麻木和愤懑,失去了对他人应有的起码的尊重与理解。
    那么,作为个体,人究竟应该怎样摆脱庸俗的生存,让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这是作品通过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和展示,向我们提出的一个潜在但值得深思的问题。
    针对主人公这种庸常的生存现状,作家在后记中写道,“为了让生活获得某种意义,必须避免庸俗的自满,一个人没有一丝权利拥有这种自满,他需要相信什么,因为只有某种信仰可以使生存变得很高尚……庸俗的生活首先就是没有信仰的生活,被琐事充塞的生活,满足于贫乏而且忘记最本质的——甚至是忘记了死亡的生活……”显然,作家认为,只有信仰可以让生活获得某种意义,“只有某种信仰可以使生存变得很高尚”。信仰,归根结底是人的一种高远的生活目标和精神的皈依。
    关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别尔嘉耶夫的“创造伦理学”认为,人应该通过创造性的努力,通过“对肯定价值的爱”来克服个人主义,从而实现人格的升华,“提高生命内容的质量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指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有多种:一是创造,做有意义的工作或实事,以实现自我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体验世间亲情友情,在大自然、艺术之中体验真善美;三是肯定苦难在人生中的意义。
    尽管主人公在现实的泥沼中举步维艰,但他仍然没有放弃改变生存现状的希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完全屈服于现实,他仍然在挣扎、在努力,这让读者在慨叹之余,依稀看到了主人公未来生活的曙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