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 《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彭敏 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夺得总冠军的16岁的中学生武亦姝也成了网红。节目中登台选手的气定神闲、百人团成员的博闻强记、主持人的妙语连珠、专家点评的字字珠玑,再加上沙画等多元艺术对诗歌意境主题的呈现、高科技舞美设计的气氛烘托等,都成为此节目吸引观众、颇受赞誉的焦点。 《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最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深藏心中的诗意。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人们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在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 普通人的参与是节目的最大亮点。没有明星,没有偶像,甚至少有专业人士,最终的冠军是年仅16岁的中学生,表现突出的陈更是工科博士。但就是这些普通人的表现,让人看到了诗词对塑造人生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家境贫寒的抗癌农民白茹云,是诗词支撑着她一路走来,活出自己的精彩,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虽然有人认为这些诗词知识是小学水平,不够高深,但《中国诗词大会》吸取了以往一些同类文化节目的经验,避免了因赛程刻板导致知识点走向冷僻的歧途,也没有因为过度追求娱乐化而歪曲了文化现象的本义。事实上,这恰恰是节目成功的另一个秘诀。这些诗词是观众最熟悉的、也最能够打动观众内心的,因而增加了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那些参赛的选手们,颇有古代文人雅士以文会友以诗相交的气度,自始至终都以陶醉在诗词意境中的享受状态从容应对每一个环节,很少有过分计较竞赛的紧张情绪,这是诗词文化传统的最好诠释。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标志着中国原创综艺节目的成功。虽然最近几年,综艺节目在国内持续火热,然而却始终无法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原创性,那些最火的综艺节目大多都是国外“引进”。事实上,爆红的《中国诗词大会》也是经过了文化类节目的积累,如2013年首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央视再接再厉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吸收了前两档节目的宝贵经验后,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推出,如今第二季获得了巨大成功。无独有偶,2016年底在黑龙江卫视播出的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同样创造了口碑和收视的双高。这些文化类节目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们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满足了观众对于综艺节目多样化的需求。 当然,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汉语是一种有调值的语言,调值本身构成语言的音乐要素,产生韵律感。在推广普及汉语普通话的今天,古诗词中保留一些古汉语的音韵。而且古诗词的平仄、韵律今人并不十分了解,文化嘉宾最好能够多向选手和观众通俗地阐释汉语的韵律选择和字词提炼,让观众多学一些汉语言文字知识,从而更好地领会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 也有人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不应只是背诵,而也应有创作,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诗词文化传统。并希望嘉宾专家更为专业一些,让节目文化含量更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愿这种文化综艺节目越多越好,越办越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