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一个可持续清官的结构分析——看电视剧《于成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赵彤 参加讨论


    
    电视剧《于成龙》剧照
    一时的清官,在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不少,一世的清官,却不是很多。而从微职晋升到高位,还能死而后已地保持肃正廉洁的清官,更是凤毛麟角。清代初期的于成龙,历官二十三年,清正勤政,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可以说是一位旷古罕见的可持续清官。
    电视剧《于成龙》的魅力,就在于它很准确地揭示了一个可持续清官是怎样育成的。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文艺作品塑造形象的一种夺人之法。在电视剧《于成龙》里,于成龙其人出场的先声,并非他本人的言语,而是永宁书院中朗朗的诵读声。诵读的内容是《论语·为政》的第一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时,于成龙就端坐在书院中的书案前。
    这段话是儒家德政主张的集中体现,也是于成龙形象的先导,还是理解《于成龙》这部电视剧的基本内核。对《论语·为政》篇诵读声的反复运用,给了于成龙自出仕以后,从芝麻小官到封疆大吏,能够不断“卓异”、始终清廉,成为清朝肱骨大臣以坚实的文化依据。
    千百年来清官与德政,不仅是老百姓的瞩望,也是执政者的追求。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始撰《循吏列传》以后,以“循吏传”或“良臣传”为章目的清官传记,相延不绝。存在于经史中的这些德性圭臬,是于成龙那一代读书人谙熟于胸的,也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正史的价值导向。理论指引的重要作用,不是当代社会的发明,而是早就经过了千百年历史的检验。
    无论是2000年的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或本剧,都是从村里讲起,从于成龙出入仕途讲起。《一代廉吏于成龙》从他赴任罗城知县讲起,本剧从于成龙还是来堡村的凡夫讲起。这里有家教、有乡校,它们奠定了于成龙端心的基础,奠定了他从政的初心,“吃我百姓之饭,穿我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段出仕之语,表明他没把自己与百姓分开。
    电视剧《于成龙》以于成龙出仕前的乡土养育作为性格基础,以《论语·为政》篇为其文化基因,写出了于成龙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个性所来与社会心理。但徒有高洁的理想和清正的志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远大的顶层设计和端正的政治环境作为成长的根基。没有秦孝公励精图治振兴秦国的大计,就没有二十年商鞅变法的成果。汉代文景两朝并非没有卫青、霍去病这样能征惯战的骁将,而是因为文帝景帝的大政谋划中,没有打击匈奴的谋划。成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威名的是汉武帝。没有刘彻定下的反击匈奴大略,卫青、霍去病的威武将无从谈起。
    塑造于成龙形象,应该把他理解为历史的合力的结果,也应该写出他之所以能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时代环境与社会动因。从这一方面可以说,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可以位至两江总督的于成龙。较之《一代廉吏于成龙》中时常描绘康熙对于成龙的猜测和臆度而言,本剧中用更多的笔墨描写了康熙对于成龙信任和激赏。这样的处理是准确的,因为它写出了“势”的重要作用。所谓“乘势而上”说明了势的重要性。于成龙,其实也是清初康熙朝大势中的人物。
    总体来说,这部作品中的于成龙形象塑造得相当丰满。作品写出了于成龙率直躁切的个人性格和北方人特点,这种性格很像孔子的门生子路。作品也写出了于成龙的文化心理基础——儒家的德政观。从这两方面来看,于成龙既非“小人儒”,也非“大人儒”,而像个“侠客儒”。成就他宦海直行二十余年不被排挤出局,反而步步高升的原因,在于康熙时代的政治大势。这个形象体现出了历史的和具体的统一。于成龙这个可持续清官的基本结构,不外乎将端心、正经与时之大势结合起来。
    励志剧是本世纪国内电视创作中常用的一种类型。在励志剧的行列中,有校园励志剧、青春励志剧,甚至还出现了后宫励志剧等。《一代廉吏于成龙》和《于成龙》描写的是一位清朝官员不断砥砺的成长史,贯穿了于成龙从步入政坛到病故的全过程,贯通了他从罗城县令这一基层微职,到两江总督、兵部尚书这一高层要职的全过程。这两部剧也可以称作官员励志剧。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千百年始终是中国主流政治学中清流的座右铭。在中国历史上,自“成康之治”以来,凡是蓬勃向上的时期,吏治大都清明。在一定意义上看,吏治好坏乃是国运盛衰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于成龙》这部历史人物传记作品,在今天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