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关注汤显祖,仍有万里路要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蒲波 参加讨论


    
    盱河高腔《牡丹亭·游园惊梦》
    “我们到了后汤显祖时代!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会副会长邹元江在日前江西抚州举办的2016国际戏剧大师汤显祖文化传播研讨会上说道。
    2016年纪念汤显祖的热潮尚未冷却,展望2017,从汤显祖的文化传播如何去思考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
    一直以来,对于汤显祖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学术圈,考证、辨析,对历史细节的无限穷尽,对剧作进行丰富的阐释。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希望,今天的“汤学”能够走出“小圈子” ,借助政府、借助媒体,把“汤学”变成老百姓的学问、大众的学问,把共享文化的权利交给老百姓,让整个社会共同关注汤显祖、传播汤显祖,使汤显祖成为经典文化的民族共识。
    对于“汤学”这个词,文化界并不陌生。谢柏梁认为,“以前的‘汤学’大部分是打引号,还有一点欲说还休,还有一点不够自信” 。谢柏梁呼吁,今天我们可以响亮地提出“汤学” ,它既包含对汤显祖的研究,也包括对汤显祖作品的研究,更包括对汤显祖剧作的不同传播方式如演出、报道、翻译等的认识、研究和总结。这样的“汤学”才是真正的“汤学” ,这样的“汤学”才具备比较大的格局。
    这样的“汤显祖”传播,更有幸福感
    在研讨会前一天,抚州汤显祖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别致的演出—— “杜丽娘返乡省亲晚会” 。晚会上,“杜丽娘”的形象在芭蕾舞、盱河高腔、京剧、肢体剧、越剧、黄梅戏、昆曲、川剧、赣剧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展现。这样的演出,不仅对于抚州观众来说是新颖的,对于戏曲专家来说,能够同台看到如此不同特色的演出,也是难得的机会。
    江西省社科联研究员龚国光感觉演出令人振奋:“北昆的《寻梦》那一个抬头、一个步法,都那么精到。川剧《冥判》 ,完全颠覆了我们记忆中的判官形象。京剧的板腔居然能够和昆曲曲牌配合得如此融洽。这场演出,简直就是一场饕餮盛宴,让人产生一种难忘的幸福感。 ”他认为,汤公走向世界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相信中国的汤公会“后来居上” ,在世界文化版图上扩大自己的影响。
    推广汤显祖,首先要了解莎士比亚的全球传播现状。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民族都在用本国、本民族的表达方式去传播自身所理解的莎士比亚。在日本,一个晚上可能会有30多台莎士比亚作品各个版本的演出。这样的“开放性” ,汤显祖文化传播如何继承和发展呢?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编审赵建新对比纪念莎士比亚和纪念汤显祖,发现一个比较尴尬的现象:无论演出形式的丰富性还是作品的阐释和改编的多样性,莎士比亚的戏剧远比汤显祖的戏曲走得更远,影响更大。“我们理应找到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传统戏剧走出国门的应有之意。为什么汤显祖没有被广泛研究?新时期40年来,我们对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阐释本来可以更丰富,但是我们没有做到。 ”
    不仅如此,赵建新认为,汤显祖的传播应该像莎士比亚一样,以文化性质的传播为主导,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主导,应该吸引整个文化界的力量。“ ‘临川四梦’虽然无法跟昆曲割裂,但时至今日,如果经典作品固定限制在某一类形式中,其传播的弊端也必将日益显现。 ”他建议,以话剧等其他演出形式或者艺术形式,去传播汤显祖,而且这也是未来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方向。“汤显祖的作品是超越时空的。我们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对汤显祖的作品作现代化的阐释。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 ”
    移植要用心, 《牡丹亭》不是“高不可攀”
    越剧表演艺术家李沛婕与《牡丹亭》结缘始自2004年,那时她正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她的毕业作品选择创作越剧版《牡丹亭》 。然而,创作一个新的剧目,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论证过程。“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质问我,为什么要改编《牡丹亭》 ,为什么要移植昆曲? 《牡丹亭》是那么高不可攀,我们越剧能移植过来吗? ”李沛婕力排众议,态度坚决。在她眼里,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戏剧界的巅峰之作,“汤翁一定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他的作品” 。为了完成这个有点冒险的小理想,她只能自己垫付资金,也请不起专家论证,当时她查不到任何地方戏曲改编《牡丹亭》的资料,就这样如同盲人摸象,把越剧《牡丹亭》做出来了。
    越剧《牡丹亭》和昆曲《牡丹亭》会有怎样的不同呢?李沛婕欣赏昆曲《牡丹亭》的“仙气” ,但考虑到越剧的特性和观众群,必须把《牡丹亭》通俗化。她强化了越剧观众会喜欢的“春香闹学” 。“我们根据剧情需要来写,并不媚俗。 ”在李沛婕的努力下,越剧《牡丹亭》一首演,就得到老百姓的出奇喜爱。“一位老先生含泪告诉我,他期待了40年, 《牡丹亭》终于在越剧舞台上出现了。 ”首演之后,李沛婕带着《牡丹亭》进了十几所大学,处处轰动。年轻人的激动,让她收获了感动;农村观众的热情,更是意想不到。“越剧在春节的演出市场是非常好的。农村的演出,只是一个简陋的舞台。 《牡丹亭》演完,村民们全体起立鼓掌。我好奇地问,你们看懂了吗?他们说,真看懂了。 ”再次登台演出《牡丹亭》 ,李沛婕还是感动得自己落泪。她说,很难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她的心情, 《牡丹亭》让她收获了太多。
    编剧姜彤林一直以来对中国近10年以来的小剧场非常了解。在小剧场里, 《牡丹亭》成为创作的素材,在多剧种融合的自由体剧目中得到展现。如,实验性小剧场戏曲《还魂三叠》中,以李慧娘、杜丽娘、阎惜娇三位女性形象,折射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青春话剧《牡丹亭》 ,使用的都是戏曲演员,台词都是昆曲里的台词,还有一个现场乐队,也很受年轻观众的认可。 ”
    尝试对昆曲《牡丹亭》的改编,对于每一个改编者来说,都是一条没有成功经验可寻的道路,需要大胆探索。实验昆曲《一旦三梦》将《牡丹亭·惊梦寻梦》 《烂柯山·痴梦》以及《长生殿·惊变冥追》融为一体,舞台呈现梦幻之美,当时引起业界关注,将首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推向高潮。“更多的感悟,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姜彤林说。
    姜彤林还亲自操刀改编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摘选四折戏的精彩桥段,创作实验戏《追梦人》 。越剧、昆曲、赣剧、粤剧四类戏曲曲种同台飙戏,埙、笛、箫、鼓、古筝音乐伴奏有机调和在一起。“我用一个男演员将整个戏串下来,他一会儿是古代的汤显祖,一会儿是当代的汤显祖。这个戏更像是心理悲剧,我想表达的是文人从古至今内心的悲凉。 ”姜彤林希望汤显祖有一天能在世界范围形成莎士比亚一样的内涵、外延,真正的“汤学”能最终形成。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