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人保活”“活保人”与鼓曲的态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伊增埙 参加讨论


    “人保活”与“活保人” ,是评论鼓曲(有时兼及其他曲艺)效果常用的两句话,体现着评价的意向,前者是说演员的技艺弥补了作品的缺陷,或提升了作品的魅力;后者是说,曲目的经典价值有助于演员的发挥,或遮盖了演员的平庸。这个说法的前提,是“人”与“活”都要有相当水平,而“保”字,并不仅限于保证、保护,还有保养、保育的意思。
    “人保活”与“活保人”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可以引申为艺术传承链条上不分高下的两类环节,前者有人是艺术创造本源的寓意,后者反映着优秀曲目对艺人的培育作用。“人”与“活”的关系,贯穿于传承与创新、保护与扶持、受众的流动与变化等课题之中。本文试以北方鼓曲为例,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马街书会上的大鼓书 本报记者 何瑞涓 摄
    一
    鼓曲的世代传承,贯穿的是层层的“活保人” 。后来者的启蒙,历来都以经典名段为教材,由小及大,由短及长。经典名段通常都是旧时代的传统曲目,声像录播技术发达以后,更凸显演唱名家技艺的教学和示范作用。但“活保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局,它在新旧曲目的交替中逐步实现推陈出新。是否适应时代潮流,符合精神审美需求,是一些传统曲目淡出视野或留在舞台的主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曲目的建设虽然遭受过政治干扰,但总体上保持着正确的方向。传统曲目中首先被淘汰的是宣扬迷信、格调低俗,以及其他有错误倾向的部分,随后,思想和艺术落后于新时代、新受众的曲目,也陆续退入幕后,这种悄悄进行的历史性演变从不停步。以新世纪前后二十年论,我粗知的一些启蒙性的传统短段,渐渐在舞台上绝迹。如岔曲的“八喜”“福寿绕”“才分天地人” ,京韵的“八爱”“包公夸桑” ,梅花的“十字西厢”“下扬州”“百鸟朝凤”等,至于各个曲种的代表性的“大活” ,凡当前受众感到题材生僻的,即使是文学价值很高(如改编为叙事诗式的子弟书) 、演唱技巧很高(包括口技类、摹唱类) 、以流派典型著称的名段等,对群众的吸引力也在递减。其中固然有个案存在保护传承不力的问题,但总体看来,这是鼓曲发展固有规律在急剧变化时代的反映。文化传承是我们保存文化记忆的必要手段,但文化传承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滋养、丰富、建设新的文化,不是止于既往的辉煌;经历了久远航程检验的经典曲目,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作为压舱石不可缺少,但漫长的鼓曲史中,新创曲目体现前进方向的光辉,总是不断遮蔽、甚至超越原有的经典,致使压舱石也在悄悄地调整更新。这种俗文化的历史演进,需要展开讨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式发表并演出的北方鼓曲如雨后春笋,其中反映现代生活的以及新编历史题材、民间传说的新创曲目,数量巨大,据《津门曲坛》发表的统计, 1949 - 1985年的36年间有4292个之多。从改革开放至今又30余年,此类作品数量当与此前30余年不相上下。这些新创曲目反映了各时期国家的进步和变革,歌颂了时代的英雄和美好事物,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同旧时代留下的传统曲目一起,支撑了鼓曲事业的发展。还应看到,其中相当部分是短促突击的产品,或受限于具体政策的宣传,或对于人性人情开掘不深,均只演唱一时,而另一部分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属于佳作的水平,两者应区别对待。
    专业体制和学术部门,应以现代视角,把新创曲目的佳作与传统曲目作相比较的研究,在教化、审美与娱乐相结合的基础上,肯定其有所创新、突破的经验和价值;帮助各个曲种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题材偏重、演唱现状、队伍强弱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重点传统鼓曲与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统筹兼顾地纳入传承的机制,作为优质资源或教学参考资料,加以规划利用。这是一项宏大而又细密的深改工程,每个曲种都需要建立起适应时代的、有四梁八柱(包括发扬所长、回避所短、强化所需、改革积弊)支撑的传承方案,由体制与行业的组织联手,发动老中青各层从艺人员,各有目标、各得其所地参与实践,通过“人保活”推动创新,借助“活保人”培育人才,增强鼓曲的社会效益,防止、杜绝好作品自生自灭、好苗子难逢机遇的现象。
    二
    “人保活”的本质是创造性的艺术劳动,是通过从业者与时俱进地努力创新,把适应时代需求的精品奉献给受众。在这个意义上,“人保活”是鼓曲事业永葆青春的标志。这条路上有作者独创的激情和智慧,有弦师参与的装腔设计,有精益求精的锤炼加工,在“最后一公里” ,还有立在舞台上全面接受检验;这个过程比起学一段现成的“老活” ,不仅艰辛,甚至带有风险。演员首唱新曲目,通常都较谨慎,因操作不当,或知遇非人,都可能影响效果。这也说明“人保活”的努力,格外需要引导、支持。
    过去受“工具论”的影响,一些简单配合具体政策的标语口号式作品,因缺少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即使是名家“人保活” ,活却不保人,昙花一现,转瞬消失。这种现象随着文艺的进步,现在很少了,但另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又浮上水面:对一些新创的优秀作品,只是因为所反映的生活与时事相联系,就质疑它为宣传品,不能长久演唱。再加上流派的隔离、创腔的难度、弦师合作的工作量等因素,创新的困难不言而喻。有的作者(演员)虽在创新曲目中克服了障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情技艺,但没有体制的认同,舆论的引荐,仍难取得应有的效益,也难有他人学习演唱。
    “人保活”的创新曲目长久供应不畅,其中专业演员出于个人业务规划的考虑,有时偏重选学传统曲目,以及业界习惯于用传统曲目开蒙,都应理解并尊重,但并不排除帮助他们顺应客观需求,接受适当的引领调剂。体制层面支持创新,重要的一环就是向他们推介成熟的新创曲目,增进学习创新的意识和兴趣,努力为创新曲目扩展舞台实践的机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鼓曲艺术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
    汲取传统鼓曲艺术的精华,攀登我们时代的高峰,必须在继承基础上开拓创新。有一个从“人保活”成功过渡到“活保人”的新曲目,似可说明问题,这就是林汝为作词、骆玉笙演唱的《四世同堂》主题歌。经过骆老的创造,使内涵深刻的唱词引发全民共振,同时把京韵大鼓声腔艺术推向了新高度,甚至被褒扬为“骆老一曲救活了京韵” 。其实,除专业演员外,许多鼓曲爱好者学唱骆老这个名段,相当程度上是借助了雷蕾为它记录(也包括创造)的曲谱,不经面授,也能把这段新曲目唱得八九不离十,到处受欢迎,被看作和传统曲目一样“活保人” ,给人们留下了创新的宝贵启示。
    这里还有另一个新创曲目,在与传统曲目的并列中更富启迪: 2009年初我在编印资料中,收过一篇京韵大鼓《曹妃甸的早晨》 ,副题是“新丑末寅初” ,作者张习武。我在评介中虽指出不够成熟,但赞扬它“作品保存了原《丑末寅初》的结构、句式,便于演员摹唱骆玉笙优美的经典行腔; ……它的创作动机,是把表现新生活和传统艺术技巧结合起来,在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迈开了解放思想的重要一步。 ” 2012年,曲艺学者、鼓词作家罗君生和张习武合作,将《曹妃甸的早晨》改写为《西沙的早晨》 ,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2015年,我在《新风鼓曲选集》第二集中再次推荐了这一改作。现在,我又在内容带动形式创新的命题中,不惮其烦地以它举证。
    传统曲目《丑末寅初》 ,历经名家刘宝全、小岚云、孙书筠、骆玉笙的演唱,脍炙人口,成了“活保人”的经典唱段。学者专家们赞扬它的成就,业界人士、嗜曲者,爱唱它听它并奉为圭臬,体现了对传统鼓曲的热爱和尊重。作为经典,它在一定范围内久唱不衰。但是,唱词中的渔樵耕读牧以及山僧、佳人所组成的古代生活风情和美感,毕竟距离现代生活太远了,能得其中三昧者毕竟有限,拿给现在的普通观众,不熟不懂,听曲的感受大打折扣,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首名曲的声腔艺术精华和审美价值,能否便于为普通观众欣赏、享受?置换了新的生活内容,效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现将《西沙的早晨——新丑末寅初》的唱词,同传统曲目《丑末寅初》唱词(用括号括起的仿宋字)节录比较如下:
    探照射灯自熄灭,我看也看得见,在那西沙群岛上,天空是那样的蓝、沙滩是那样的黄、海水是那样的清呀、这个旭日是那个样的亮,看那通红的朝霞心中如醉,炫耀着霓裳。 (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 )
    来往的货轮不住地马达响,车进站、船靠港,这才调度着悬臂吊车,稳稳当当,拎起集装箱,就位在船舱,载满了物料才准备去远航。 (架上的金鸡,不住地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遘奔了前边那一座村庄。 )
    战士哨所早站岗,身挺立、手握枪、二目炯炯望远方,习主席强军的号召在耳边响,坚决保卫万里海疆。 (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车,套上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的是春种秋收,冬藏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 )
    新的唱词还可再作琢磨;如果付诸舞台演唱,在继承原《丑末寅初》唱腔的基础上,还将追求与新的词意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力,根据新词的句式、音律、平仄,新创感情唱腔、装饰润腔,以及表演方面的步法手势等,带动曲目演唱的全面创新。
    鼓曲艺术为人民服务,着眼的是精神世界的崇德向上、审美情怀的丰富提高;这是克服曲目建设中狭隘的功利眼光,调整曲目评价体系(价值与效益)的依据。假如组织文化下乡,或在慰问活动中,演唱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窃以为,坐席中关注祖国建设,关注南海风云的工人、农民、学生等群众,都会在两种唱词中选择新的一种,因为它好懂又好听,同时具有“人保活”“活保人”的审美与娱乐效果。
    由此浮想联翩:近日报道福建某县许多乡民,为求暴富偷渡异邦,流落无着,几十年不得与家人团聚,酿成无数悲剧,这个题材如果写成鼓曲,与“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王二姐思夫” ,具有情怀结构的趋同性,二姐大段的发痴发疯,令听者嘲笑与悲悯交加;借鉴其曲文和行腔,写偷渡题材,个性人物,用曲折情节,喜剧手法,抒发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家国情怀,宁不可试?当今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无数可歌可泣、可与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相联系的素材,在有关部门的引领、支持和保障下,激发鼓曲思路和音乐技能的创新热情,不怕失败,失败了再来,坚持下去,一定能使创新题材的鼓曲繁荣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
    四
    近年来,鼓曲从业者多致力于摹唱前辈传承的曲目。其中为了把自己锻炼成多面手,或为了吸取多个曲种精华,较多地学演一些“活保人”的曲目,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活保人”曲目的堆砌,来自市场、政绩和“面子”的压力;对于演员来说,由于出场几率、功利机遇的吸引力,也难以抗拒这种安排。当“活保人”演变成一种应对市场、名利、政绩的轻车熟路,说唱审美中鲜活生动的现实内容就越来越少,尽管总有掌声、鲜花掩盖着曲目的重复单调,演唱质量的短板,长远来看,毕竟迟滞了前进的脚步。
    如果说,传统曲目是鼓曲事业不可或缺的压舱石,不断创新的曲目就是鼓动前行的风帆,缺了它,鼓曲艺术的大船就不能前进。对传统曲目,需要以现代眼光评价、汲取其精华;在有重点的组织传承中,坚持对演唱质量的严格要求。否则,精彩的“活保人”会变得平庸,引领示范的意义将被消解。对于“人保活”的创新者,如何给予针对性的支援和保障,如落实方向引导、支持其探索开拓的需求,帮助改善条件、排除障碍等,都需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至于新曲目的出台,更不应要求过苛,陈云同志曾说过:“下苦功。说新书要大胆。新书和老书,是一次和一千次、一万次的比较。开始时不要怕上座率低。 ”这是关于克服狭隘的功利眼光最好的提醒。
    以人民为中心的鼓曲艺术,着眼于人民精神世界崇德向上、人民审美情怀丰富提高;学习继承传统,目标是攀爬我们时代的高峰。希望相关的组织领导者,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体制机制的效能,把做好人的工作,尊重艺术规律,永远当作第一要务;把精力、条件集中起来,向着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倾斜,借助“人保活” “活保人”的意向评价,加强曲目和人才的建设,为鼓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