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对话】《归·去·来》: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时代沉浮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微信公 newdu 参加讨论


    海外华文作家实力夫妻档——著名经济学者陈思进、著名畅销书作家雪城小玲合著的长篇小说《归·去·来》命运三部曲,如同一部厚重的家族史,诠释了梨园世家、商贾名流、书香门第等大家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的悲欢离合。
    
    《归•去•来》 陈思进、雪城小玲/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归·去·来》(第一部)以改革开放后的上海为背景,讲诉男主人公绍清和女主人公晓倩的相识相恋,同时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交叉叙述了三个家族的爱恨情仇。三个家族在经历动荡岁月之后,复归平静,而延续家族血脉的男女主人公的不期而遇,又在多重纠葛中演绎出别样的情感风景。
    《归·去·来》(第一部)上市之后,获得了较好的反响,极具时代感的作品引发广大读者共鸣。而作品创作背后的诸多细节,诸如小说人物的特殊原型——作者陈思进外公沈季湘曾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陈思进、雪城小玲夫妻联手创作小说创作了全新的写作模式,等等,对于深入阅读这部作品及其后续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近日,本书责任编辑胡青松就相关问题与身在加拿大的作者之一陈思进进行了一次远程对话。
    
    陈思进
    陈思进,目前定居加拿大多伦多,任国际五大金融财团全球投资部风险管理资深顾问,并兼任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为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货币》学术顾问,第一财经电视《思进观察》栏目主讲,《读者》签约作者。著有长篇小说《心机》《绝情华尔街》《华尔街之虎》,财经读物《读懂金融的第一本书》《看懂货币》《钱经》《美国凭什么》《货币的逻辑》《华尔街金融真相》,长篇传记《闯荡北美》《独闯华尔街》等。长期在《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经济周刊》《中国证券报》《中国经营报》《经济参考报》《信报》等报刊开设专栏。
    作者访谈录
    问:《归·去·来》(第一部)读起来有着强烈的自传性色彩,你们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的?
    陈思进:文学创作向来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了讲好《归·去·来》中的故事,在主要人物设置上,基本上以我们周围最熟悉的人为原型,方便定位人物个性和语言形式。而小说所展示的情节、对话等,则多以我们所体验过的素材为底色,以文学虚构的方式来处理的。因为虚构更能揭示生活的本质。因此,《归·去·来》也一样,我们按照小说的人物设置,对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遭遇,展开充分的想象,从文学虚构的角度去反映生活日常,从而全面丰富人物塑造。
    问:在社会变革之下,诸多文化精英备受动荡,因此小说交代几个老辈人物时,弥漫着强烈的失落感。而处理一对新人的爱情时,又是满怀朝气。新旧对比,尤为强烈,你们这一处理是否有所指向?
    陈思进:从最初构思到具体写作,我们并没有刻意去处理,这种对比大概是由于小说人物所处年代、生活遭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反差。人是念旧的,现在普通人换个工作,搬个家,都会产生不适感,何况小说中那些老辈人物,比如王纪翔、梅勋少、冯庭彦等,他们前半生都算是生活在社会上层,而当社会发生剧变之后,却沦落到社会中下层,甚至一度被踩到最底层,惯有的优渥生活被迫失去了,无奈、艰难而无所适从的情绪,难免流露。而代表新生代的绍清和晓倩,身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国家正是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恢复了高考之后,他们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正所谓赶上了好时候。因此,这种朝气自是必然。而这种对比,恰恰是上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折射。
    问:小说有一个很特别的人物——主人公绍清的外公,出场不多,却是故事情节走向的关键,他与现实中您的外公沈季湘有着怎样的关联?
    陈思进:小说主人公绍清的外祖父王纪翔,是以我外祖父沈季湘为原型创作的。王纪翔的一些生活和工作经历,与我外公很相似,但又不完全是。我外公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是当年中国最好的教会学校,也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姊妹大学。他曾在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做过学徒,然后从学徒的起点上靠自己努力进入大学,毕业后又被国民政府财政部录用。但是,没几年他就弃官而去(以去纽约大学深造为借口,一年后海归又回到了文化出版界)。
    他并不谙熟官场的游戏规则,但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时期,他在沦陷区因为不肯为日本人效劳而失业;新中国成立前,他拒绝朋友的出国安排而决意留在国内。后来,在著名出版家、民主人士张元济先生力荐下,重回商务印书馆,不久便被聘为总经理,并带着商务印书馆全班人马从上海迁往北京。那时人到中年的他,满怀热情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却不曾想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直到1979年垂垂老矣之时才获“平反”。晚年,他这个从抱怨的人也忍不住感慨:“我这后半辈子什么事都没做,只是当了政治运动的对象。”
    事实上,像我外公这样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不胜枚举,遭遇却大同小异。这是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小说中的王纪翔其实是这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缩影。
    问:作为故事主线,绍清与晓倩的爱情故事是对旧家族的一种继承,更是一种新生。冒昧问一下,这是否也是你们二人的真实故事所衍化的?
    陈思进:绍清和晓倩的爱情故事,在《归·去·来》中似乎有些“老套”,他们郎才女貌、一见钟情,无视家庭背景差异,更不介意对方经济条件,只注重人品、志向、性格等。他们情投意合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有时代特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同属于“劳动人民”,尽管老辈人还残存着等级观念,但社会大背景相对清朗,爱情也比较纯粹。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都有着相类似的经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绍清和晓倩的影子。也就是说,绍清和晓倩的爱情故事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也就像前面提到的,文学创作向来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问:《归·去·来》(第一部)主要以上海为背景,你们认为这部小说属于海派作品吗?或者,你们怎么界定它。
    陈思进:《归·去·来》(第一部)的故事虽然主要是以上海为背景,情节中有一定的上海方言,描写的也是都市生活包括都市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等等,但还是很难定义为海派作品。它既缺乏老海派文学的重要特点,也与王安忆、程乃珊、金宇澄等新海派的作品有所不同,尤其是《归·去·来》(第二部)的故事背景将远离上海,而转至美国纽约。事实上,我们创作之初并未将作品局限于海派或是哪派,我们在国内生活过二十多年,又在北美生活了二十多年,已习惯以中国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北美的视野回望中国。《归·去·来》(第一部)其实观照的是那个时代下的整个中国图景。
    问:您是一位专业的财经类作家,您夫人则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二人合作可谓双剑合璧,你们是如何共同完成这部作品的?
    陈思进:可能由于这些年来我出版了一系列财经专著和财经科普图书,而被贴上了 “专业的财经类作家”的标签。其实,在文学创作上我是有童子功的,出国之前,我就曾以“思进”为笔名,发表了多篇作品和译作。而我太太小玲与我有着相同的爱好,她的文学语言比我更丰富,更具有写小说的天赋。因此这些年来,我们的所有小说,都是共同策划构思,小玲执笔完成,然后一起打磨完稿。在《归·去·来》之前,我们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绝情华尔街》《心机》《华尔街之虎》等,而且都正在做影视改编。《归·去·来》是我们多年的心血之作,在出版之前就已发给多位文学名家、文艺评论家等先睹为快,受到了一致好评。但还是要借用好些作者常说的那句话:我们最好的作品将是下一部。
    
    雪城小玲与陈思进合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