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路边野餐》:往事不可追,来世不可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墨波 李墨波 参加讨论


    
    陈升和张夕在舞厅认识,然后结婚,住在毗邻瀑布的小房子里,瀑布声音很大,竟盖过人声。后张夕病重,为救张夕,陈升要了花和尚的钱。花和尚乃道上大哥,儿子被仇家活埋,手还被砍下来。陈升去找仇家为花和尚报仇,为此坐了九年牢。在牢里陈升时常收到张夕的信,最后一封信说想去看大海。及至陈升出狱,张夕和母亲都已去世,母亲留下一张房产证和一句叮嘱:照顾好卫卫。卫卫是陈升同母异父兄弟老歪的儿子。
    花和尚时常梦到儿子,梦里面儿子伸手要表,花和尚把表烧给他,然而还是梦,索性就开了一家钟表店,满屋子全是表。陈升出狱后,花和尚给了他一笔钱,让他盘下一个小诊所,与老医生一起经营。老医生的儿子被一辆白色皮卡车撞死了,死的时候手里攥着一块蜡染。老医生常梦到儿子跟她要蜡染。老医生年轻时的爱人名字就叫爱人,姓林。
    老歪把卫卫卖给了花和尚,换来一辆摩托车。陈升跟老歪大吵,去镇远找卫卫。并顺便完成老医生交付的任务——将一件衣服和一盒磁带带给林爱人。在走到荡麦这个地方的时候,时空似乎有些异常,陈升遇到年轻时的张夕,以及长大后的卫卫。火车前进,时光倒流。
    这就是《路边野餐》所讲述的故事。那些构建起故事全貌的信息,被导演打碎了,闲置在电影的边边角角。读解这个故事,像完成一副拼图。如果你不够仔细,没有侦探般的洞察力,你可能会错失故事的全貌。
    毕赣在电影中埋藏了很多不易觉察的细节,它们之间存在着隐秘的联系。比如陈升后来看卫卫的望远镜,正是之前卫卫送他的。比如广播里说老医生的儿子是被一辆白色皮卡车撞死的,而乐队乘坐的正是一辆白色皮卡,司机下车后还去打酒。如果脑洞大开一点,你完全可以认为,正是这个司机喝酒后开车撞死了老医生的儿子。
    在这些关键叙事信息的处理上,文艺片并不像类型片那样,把信息置于最醒目的位置,如果观众没有成功拾取,那就是导演的失败。文艺片可以足够任性,摆在什么地方是我的问题,能否注意到是你的问题。
    如果说没有能力编织流畅的叙事是文艺片导演的无能,可能有失偏颇。文艺片并不追求流畅的观影体验,或者说,为了追求电影主题的含混和多义,它选择牺牲掉一些轻逸和流畅,而步履艰难地行走在一条滞涩沉重的道路上。
    所以观看文艺片常常是文艺青年们自己选择的一条苦行之路,在忍受了冗长和沉闷之后,在头悬梁锥刺股驱逐掉睡意坚持看完之后,细品苦涩之后的余味,每有会意便欣喜若狂。那又是区别于类型片之外的另一种观影体验,如啜苦茶,如饮烈酒,日久上瘾。
    毕赣不仅将叙事信息打碎,他还将时空颠倒、并置、重组。老歪把卫卫卖掉了,陈升去镇远找卫卫,并且完成老医生托付的任务,这是故事的主线,但是在这中间,导演又插入陈升为花和尚报仇,以及陈升出狱等之前的情节。有一个镜头,先拍年轻时的陈升去找花和尚的仇家,镜头向左摇是一张桌子,桌上有水和水杯(这很“塔可夫斯基”),再向左摇,是中年陈升在和老歪争执。不同时空的内容,被并置在一个镜头中。
    最能体现时空扭曲并置的就是电影中那个广为称道、惊世骇俗的42分钟的长镜头。这个长镜头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部分,显示了毕赣的才华和野心。
    按照巴赞的理论,之所以选择长镜头是为了保证时空的连贯不被切分。然而在《路边野餐》中,毕赣不仅用这个长镜头展示了统一的时空,而且最为神奇的是,他实现了时空的并置。
    陈升,张夕,卫卫分别是三个不同时空的人证。张夕代表着过去的时光,她和陈升最早相识于舞厅,那一次陈升没有为张夕唱歌,终成遗憾,于是这一次,陈升主动站到麦克风前,用蹩脚的唱功为张夕献上一曲《小茉莉》。卫卫代表着未来的时光,因为他已长大成人,虽然还像小时候那样喜欢在手腕上画一块手表。陈升则代表现在,他是去寻找卫卫和林爱人的,老医生托他捎去的花衬衫和磁带即是物证。自己衣服送去修补后,陈升干脆将花衬衫穿在身上,并把那盘叫《告别》的磁带送给张夕。荡麦实在是个神奇的地方,坐着火车,陈升同时穿越到了过去和未来。
    从空间上看,荡麦这个地方,实在是再适合不过长镜头。公路,坡路,小路,水路以及吊桥将高低错落的空间连缀成一个迷宫。从上到下,从陆地到水面,从此岸到彼岸,从摩托车到船上,过山车般的长镜头呼啸而下,让人直呼过瘾。
    应该说,这个长镜头并不完美,还有很多技术上的瑕疵,镜头不够平稳,看的时间长了,让人产生不安和眩晕的感觉。同时场景之间衔接也不够顺畅,但是瑕不掩瑜,毕赣用一个长镜头将几个迷乱的时空串在一起,可谓是神来之笔,也摆脱了用长镜头炫技的嫌疑。
    毕赣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的叙事策略。他从未接近故事的核心部分,他一直游走在故事的边缘。他和张夕的爱情故事,他为花和尚复仇的故事,他和老歪之间的恩怨,花和尚和老医生的丧子之痛,以及老医生的爱情故事,这些最动人的故事都不是他正面表现的部分,只是人们口中淡淡的谈资。他把那些撕心裂肺的痛苦,都巧妙地掩盖起来,似乎那些故事是陈年的伤疤,不愿触碰。然而这种闪躲的姿态,让背后的感情显得愈发的深邃。
    在这些方面,毕赣都展示出了极为难得的大气和隐忍,显示出从容和成熟的气度。他将情感的内核压缩到最小,然后展示出惊人的爆发力。我们隐隐可以感觉到陈升对往事的悔恨,对于妻子和母亲的愧疚,他将这些剩余的情感全部倾泻在卫卫身上。同样的悔恨也存在于花和尚和老医生身上。电影分明在说:往事不可追,来世不可待。
    《路边野餐》是苏联作家斯特鲁伽茨基兄弟创作的科幻小说的名字,塔可夫斯基曾经把它改编为电影《潜行者》,毕赣直接用来当做自己电影的名字,算是对老塔的致敬。在电影中,老塔的影子随处可见。比如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在环摇一周后,镜头又推到室外,室外是一盆篝火,然后跑来一只狗,这样的镜头和调度都非常的“老塔”。还有梦、水、水杯、隧道、闪烁的灯泡、大段诗歌旁白,以及在摄影调度中时时出现的镜子,大概都学自老塔。
    当然,在毕赣身上不仅有塔可夫斯基的影子,实际上,你可以找到很多导演的标志性的元素。比如贾樟柯,他对于县城生活的观照,他对于流行歌曲的使用,他的独特的电影趣味,都被毕赣承接过来。在公路上长时间的骑行、在电影中插入KTV画面、用广播反复播放野人这样的超现实事件,这些桥段几乎完全照搬贾樟柯。在时空的切分重组上,电影又有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影子,同样是使用非线性叙事,营造起一座时空的迷宫。反复提及的野人、苗人、蜡染、托梦让电影弥漫着神秘主义的味道,这很像阿彼察邦,而且手电筒捂在手上这样的细节确曾在《热带病》中出现过。
    电影中多次出现的钟表,王家卫曾在电影中反复使用,当然这样的符号不是王家卫独有,达利的瘫软的钟表更为著名。火车在电影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它成为穿行在不同时空之间的工具,而火车也是侯孝贤、姜文等导演喜欢的视觉符号。这些意象和符号,从来都是文艺电影提升逼格的利器。
    身处在大师的影响中,毕赣一点也不焦虑,他取各家之长拿来我用,揉在一起,毫无痕迹,这是他的过人之处,能将各派功力集于一身,经脉打通,并行不悖,也可谓是天赋异禀,骨骼惊奇。
    所以毕赣的意义在于告诉广大文艺青年,大师的文艺片是可以学的。大师们那些讳莫如深的处理,被褪去神秘的光环,变成一个个可以拿来使用的零件,高山仰止的文艺片居然有套路可循。
    紧接着你会发现,文艺片是可以速成的:取材于县城生活,首先赋予你贴近底层的人文关怀,和西方观众难得窥见的世俗景象;非职业演员,用方言表演,可以规避掉表演的难度;一定要选择诗意风格,因为诗电影怎么拍都不会错,你可以在诗的散漫的边界之内,无所拘束地施展你的艺术抱负和想象;一定不能线形叙事,那会显得很没品;作为标配,一定要设计一个才华横溢的长镜头,这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在此之外,你还要来两场雨,一场雪,几个钟表,一列火车,最好还要有些宗教和民族的符号,将这些佐料一股脑添加进去,慢慢熬制,你终会烹制出一道文艺大餐。
    于是,文艺片不再是大师们天才闪耀石破天惊之作,也不是大爱大恨酝酿发酵的结果,而是可以依照食谱如法炮制的家常菜。最重要的是,当你把这盘菜端上桌面,很少有人敢说这菜不好。你会越来越大师。
    以毕赣的灵气,假以时日,或可成为贾樟柯之后的文艺片新贵,以后征战各大国际电影节,摘金夺银是可以意料的事情,《路边野餐》比摘得金棕榈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拍得好多啦。然而无论是金棕榈还是文艺青年的吹捧,都不是检验艺术的真正标准,最重要的是要对脚下这片土地、身边这群人有入心入骨的表达。通往大师的道路上危险重重,皇帝的新装若隐若现,洒狗血和抒胸臆只一线之隔,而区分的标志即在于爱与真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