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戏剧评论的学理品格——写在《剧评的境界》出版之际
时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文艺评论的春风鼓舞下,各种戏剧评论研修班、刊物、专栏应运而生。然而,究竟什么是好的戏剧评论、什么是好的剧评家,则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以历史做参照,浮现在笔者眼前的是两个人物,一个是我国明代的戏剧理论家王骥德,一个是德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莱辛。前者第一次建立了中国戏剧评论的理论体系,后者对德国近代民族戏剧的形成有奠基之功,两人都是从他们所处时代的戏剧现状出发,以戏剧评论从事理论探索,又以理论探索的成果进行戏剧评论,从而开创了不朽的事业,堪称剧评家的典范。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戏剧评论既不是戏剧艺术家的仆从,也不是戏剧作品的附庸,而是具有独立的学理品格,对戏剧创作亦有矫枉祛弊的功效。 所谓戏剧评论的学理品格,就是要让戏剧评论具有学术理性,要在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的前提下,从基本的学术逻辑出发,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摆事实、讲道理,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地探讨戏剧作品、戏剧现象、戏剧思潮的是非得失,进而追求戏剧评论不依附于评论对象而存在的独立价值。 具体而言,这样的戏剧评论应该具有思想的深度、知识的广度、批判的力度、情感的温度。 所谓思想的深度,就是要求剧评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出戏本身的优劣,还要看到这出戏背后的时代风云、社会脉象、文化症候。任何演出文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诞生的,都是要借作品和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对话。作者如此用心良苦,评论者不可不察而揭之。 所谓知识的广度,就是要求剧评家必须具备戏剧本身的以及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相关知识,在一定的知识谱系中把握一出戏的价值。聆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见多识广,方有比较可鉴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出戏,方能较好地谈戏论艺评剧。 所谓批判的力度,就是要求剧评家真诚、勇敢、有责任、不自私,能够抓住关键的、重要的、根本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批评,而不是在表层的、枝节的、琐碎的问题上挠痒痒使笨劲。谈论问题,宜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要“稳、准、狠”。 所谓情感的温度,就是要求剧评家笔端常带感情,有对社会的关怀、艺术的热爱、人类的温情,满怀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世界的理解和同情、质疑和批判。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情感的融入会使评论文字流畅、生动、有感染力,传播得更远。 总之,戏剧评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并不低于艺术创作,也不低于学术研究,它更要求有艺术的鉴赏力和理论的敏感性,全面地反映着剧评家的艺术修养、知识结构、文化立场,有时候甚至影响着时代文化的走向。 笔者编选的《剧评的境界》一书,就是一部试图体现上述理想的剧评选集。全书收录了当下活跃在戏剧评论界的17位作者的34篇文章,约30万字。作者队伍中,既有董健、夏写时这样的文坛老将,又有吕效平、宋宝珍这样的学界中坚,更多的是“70后”、“80后”的剧评新秀,年龄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典型的老中青结合,展现了崇尚学理的优良戏剧评论传统的绵延兴旺。入选文章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新世纪以来较有影响的剧目、较为重要的戏剧家、较有代表性的戏剧现象,从中大略可以看到一个时期的戏剧风貌和戏剧人的思想探索。 古人云:“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愿该书的出版能为今天文艺评论特别是戏剧评论工作助一臂之力。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