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传统 返本开新——谈福建传统戏曲传承
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福建地方戏经典折子晋京展演”日前落幕。此次展演汇集了梨园戏、莆仙戏、闽剧、高甲戏、歌仔戏以及潮剧、闽西汉剧、北路戏、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10个福建地方戏剧种,由19个院团上演39个传统折子戏。多出经典折子戏集中演绎,呈现了福建戏曲历史悠久、剧种多样的外在特征,更呈现了福建戏曲历来坚守传统本色的内核特征。福建在推进戏曲发展时始终提倡先传承后求变,注重在“返本”的基础上“开新”,数年一以贯之地保护文本、传承人和文化生态,在回归传统接续古韵中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保护文本:抢救和整理传统剧目 文本是延续传统文化记忆的基础保障。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国挖掘、抢救、搜集传统剧目共5万余,其中福建达到1.65万,是数目过万的惟一省份,《陈三五娘》《三家福》《炼印》《紫玉钗》等优秀传统剧目都是在此时恢复和整理的。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作为全国先行卷,《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篇陆续编纂完成。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福建刊印了《泉州传统戏曲丛书》《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等汇编索引书籍,积累了大量剧目、科介、曲牌、舞美、史料、理论等文字资料。2013年以来,福建持续推进“濒危剧种、曲种抢救工程”,运用现代科技对各剧种优秀传统保留剧目、现存地方戏曲文献资料和散落在民间民俗中口口相传的传统戏曲珍贵史料进行整理和保护,实施对老一辈艺术家舞台艺术实践、艺术精粹和历史记忆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信息中心已陆续抢救收集约1800部2500多小时的音像及大量图文影像资料。2016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完成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在达到全国普查要求的基础上,福建还增加了视频影像资料上传,涵盖全省所有剧种的经典剧目片段。福建各文艺单位和剧团注重通过整理恢复经典折子戏延续传统戏曲精华,例如莆田市持续开展莆仙戏名老艺人传统折子戏抢救性工作,重排、录制了30多个传统折子戏,对100多位老艺人的表演和传统科介进行录像,莆仙戏“梅花奖”得主王少媛精益求精溯古追源,根据老艺人录像资料摹学《彦明嫂出路》《告状》等折,充分展示了独具特色的细蹀、粗蹀、扫地裙、抹头扎裤、跋山涉水、攒肩、伡肩等传统科介程式。 保护传承人:注重老艺术家的口传身授 如果仅有文本,传统戏曲只能在博物馆的玻璃橱柜中供人静态参观,惟有通过演员、导演、编剧、剧评家等传承人利用文本展现艺术、阐释艺术、传授艺术,戏曲文化才能实现“活态”延续。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不少传统戏曲从业人士对自我艺术价值充满怀疑和否定,盲目追求时尚,盲目求新求变,小戏学大戏,大戏学西方,结果堆砌大量表面化的舶来演艺形式,学他人未成而自身特色丧失。福建戏曲界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迷信西方,不迷信其他剧种,坚持向老一辈传承人学习本剧种的传统精髓,始终认可传统戏剧在表演和文学方面的美学魅力。据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张帆和邱剑颖介绍,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福州市闽剧院、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漳州市木偶剧团等多家剧团近年都在聘请老艺人口传身授传承表演技艺,以排戏代培训,例如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提倡“只要身体条件许可,老艺人不离开舞台或教学”,并于2006年确立了传帮带的硬性考核机制:高级职称演员每年须恢复两个流失的传统折子戏,年轻演员须学会一个新的折子戏,最终由“传统折子戏验收小组”进行验收。2015年,福建省梨园实验剧团请来75岁的旅港梨园名旦蔡清萍传授《吕蒙正》中的折子戏《煮粥》,团长曾静萍说:“《煮粥》只有蔡清萍会,这古早味丢了就没有了,我们一定要抢救性地把这出戏学下来”。戏曲界人士以高度自觉自信保护传承人的做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福建政府持续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注重“艺以人传”的师徒传承,打造完备的表演人才梯队,提倡保持地方戏曲身段科介等舞台表演特色,重视传统唱腔唱法,在坚持剧种传承前提下进行创新发展,移步而不换形。 保护文化生态:对戏曲进行整体性保护 民俗学家刘魁立认为,活鱼须在水中看。保护民间戏曲,不能就戏曲论戏曲,应遵循整体性保护原则,将民间戏曲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一起纳入保护。民间戏曲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综合映射,戏曲的生长发育形态发轫于其扎根的文化土壤,戏曲的表演形式、唱腔唱调、情感表达是与该文化生态圈中的语言、民俗、礼仪、节庆、民间信仰、审美取向等相适应的,戏曲成型后,又会反过来巩固和强化当地文化。福建戏曲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广阔乡野紧密相连,戏曲已经融入村民的休闲文化生活,村民每逢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庆典时,常伴随延请戏班唱曲,福建沿海地区几乎每村都有戏台剧场,民间戏班戏曲与乡村民众相互滋养。近年,福建政府积极推进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闽都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正是为了进一步保护民间戏曲的文化土壤。相对于农村区域,戏曲在城市区域则需政府花更多气力推广介绍,福建近年积极开拓城市戏曲演出空间,通过财政补贴实施低票价演出的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地方戏优秀剧目进入校园、社区、军营、工地,培养新一代戏曲观众。文化惠民工程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目的是以戏曲为载体向城市居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为戏曲在城市中营造更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让每个人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