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杜学文:努力创作出反映人民创造历史的新史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杜学文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 ”他强调, “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 。的确,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正在创造着史诗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之中,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愿所感,感受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体验这个时代的历史必然性,创作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情感价值、精神追求的优秀作品,生动深刻地表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矢志不移、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争取胜利的伟大历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以民为本。这一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深刻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来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
    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新史诗。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我们的文学艺术要真实、生动、深刻地表现这一历史性巨变,写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史诗。
    要写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新史诗,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蕴藏着文学艺术原料的丰富矿藏。一切有作为的作家艺术家都与现实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但是,在目前的创作中,还有同志认为,我每天都在生活中,用不着深入生活;还有的认为,创作是我个人的事情,与生活无关。这些模糊的、不正确的认识,既表现出文艺观的错位,也表现出我们工作方法中仍然存在简单化的问题。生活处处存在,但生活与生活不同。我们不否认那些只表现个人身边琐事的创作,因为这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具有某种审美意义。我们也尊重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追求,尊重他们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个性化表达。但是,我们更倡导、更希望出现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本质的作品,希望涌现出能够成为标志某一历史时期人类思想与文化高度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了解社会发展的主流,把握时代变化的本质,更加紧密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创造的鲜活内涵。
    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新的事物、人群涌现出来。社会结构、利益诉求日益复杂,信息传播的渠道进一步多样,文化的交融交流更加便捷、频繁。中国的变革不仅将改变中国,也将影响世界。这样的大变革、大变局必将迎来大发展、大进步。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应该具备时代的敏锐性,从人民创造历史的奋斗中启迪灵感,发现美好。只有走出个人的小天地,走向人民创造历史的大世界才能有“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情怀,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了解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了解我们的生活对世界将要产生的影响。因此,回避现实是没有作为的,看不到人民所具有的创造力、进步性、奋斗精神是没有希望的,不能够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来把握生活、表现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是难以引领时代的。
    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不仅要有理性的认知,更要有情感的投入。有的同志认为,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我都能够知道,所以用不着去深入生活。这种说法表面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已经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文艺创作之所以不同于新闻报道、社科研究,就因为它是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是依靠对人物形象、细节、性格的塑造来反映生活的。新闻报道只要真实地反映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完成任务了。社科研究还要求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文艺创作则需要在这样的前提下,表达出人的思想与情感。你对生活的了解只是一般性的“知道” ,不了解人们爱什么、恨什么、怎么爱、怎么恨,自己也没有情感投入,怎么能感动别人?你不了解特定人物的性格习惯、处事方式、语言特点,不知道“这一个”日常生活的细节,只凭借网上的信息、报上的报道,就自以为对生活有了解、有把握,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浮浅的、表面的了解与把握。没有投入其中,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触动自己的内心世界,为民之喜而喜,为民之忧而忧,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与老百姓没有心灵感应,与时代没有精神沟通,你哪里来的创作灵感?
    中国文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民性。其最优秀的作品总是表现出创作者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的深度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深度。有没有对人民、对国家的大爱,也往往决定了作家艺术家是不是具备了大格局、大情怀。所谓“大人有赤子之心”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处于最优秀的行列。他的诗表达了那一历史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追寻、对人的价值的追寻,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被感动。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大爱。所以屈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人类文化的宝藏。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境界是多么令人感佩!所以他是诗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诸如柳青这样热爱人民、心系百姓,具有大格局、大情怀的作家艺术家又何止一个两个。梅兰芳先生是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的重要代表。在日寇侵华期间,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这样的爱国之情令人钦佩。人民作家赵树理,放弃了北京舒适的生活,放弃了工资,捐献了房产,回到自己的家乡,就是为了能够与当地的老百姓保持密切的联系。他的一系列作品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也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这种精神境界令人敬佩。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写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新史诗,并不是简单地提出某种概念、思想就可以了,而是要在鲜活生动的细节、性格中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文艺作品反映社会,不是通过概念对社会进行抽象,而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进行艺术呈现。目前,我们的创作者已经做了许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人物出发、从结论出发而不是从细节出发、从理性出发而不是从情感出发的问题。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是把自己的感悟、思考隐藏在生动的人物及其细节、性格之后,是用人物来表现思想,而不是借助人物来论证概念。一些作品更多地关注“桥段” ,关注“技巧” ,而没有能力表现人物的性格、细节;一些作品中,人物只是孤立的、脱离了社会环境的存在,看不到其后影响人物的思想文化背景、社会历史背景等更为厚重的内涵;一些作品满足于从作者的主观意念出发,铺陈演绎某种所谓的深刻性,而与生活的鲜活、生动以及其本质差距万里。这样的作品,缺乏创作者的个性,缺少对人物活动环境的独特表达,消泯了不同时代、地域、文化、性格的区别,表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实际上也与艺术创作追求独特性、创新性的原则相悖,可以说弱化了艺术创造的可能性。
    真正的艺术必然通过富有个性的创造来表现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并从而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历史的必然。一切概念化的、同质化的、先入为主的主观意念都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而要发现典型、描写典型,必须熟悉典型,了解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把握其内在本质,捕捉其具有独特意义的典型细节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表达方式,从“这一个”折射出时代的本质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