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电影以其独特的题材内容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电影史尤其是在民族电影史上的特殊地位。但是,随着电影商业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国外影片的大量涌入,文化多元消费的渐趋形成,草原电影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草原电影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长足的发展,但是要想顺利地在这场挑战中胜出,还需要继续作出更大的努力。 2015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开展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沿线国家之间相互举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等,是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给草原电影的发展又带来了一次重要的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个机遇,积极拓展草原电影的发展空间,是摆在草原电影人面前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题材的拓展和选择入手。因为一部电影成功与否,首先是由其题材决定的,题材决定着影片的文化意义、艺术呈现、观众的接受程度,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小。 草原电影题材的历史流变 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不仅有分布广泛、人口众多的蒙古族,还有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进入新时期以来,电影界、评论界根据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状况,提出了“草原电影”这个特定的并富有专指意味的概念。草原电影是指以草原各少数民族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以草原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为主要人物形象,以草原各少数民族创作者作为创作主体的电影。草原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风格独具,这类电影不仅表现了草原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宗教信仰、生存状况、精神诉求以及草原地区的自然风貌,而且从人类学意义上给人以多方面的认知和感受,给广大观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审美享受,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电影技术的不断升级,草原电影创作的题材也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十七年”时期的草原电影,也和其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样,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景,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在强调各兄弟民族情谊的基础上,顺利地将各族人民团结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来,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时期的草原电影受“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的影响,题材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反映内蒙古地区的解放,如《内蒙古人民的胜利》《鄂尔多斯风暴》等;二是反映蒙古族人民参与抗战以及蒙汉民族互相融合,如《草原晨曲》;三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如《草原上的人们》《牧人之子》等。这一时期的草原电影给新中国的电影业态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视听审美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一时期的电影没有足够地展现草原人民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民族个性,草原文化中特定的价值观念、信仰习俗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也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新形势下,草原电影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1年以《阿丽玛》为标志,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开启了独立拍摄故事片的新历程,为推进草原电影的稳健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物质条件。从题材上来看,这一时期的草原电影在关注历史的同时,已经开始注重现实题材的表现,产生了《重归锡尼河》《绿野晨星》《驼峰上的爱》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为顺应市场的要求,草原电影也在商业电影上作出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出品了《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影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直到现在,《悲情布鲁克》在好莱坞还被作为一部电影教学片对待。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草原电影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活跃、繁荣的发展时期,以塞夫、麦丽丝、宁才、哈斯朝鲁等蒙古族导演为代表的一大批草原电影人,使草原电影逐步从“政治寓言电影”向“民族寓言电影”“文化寓言电影”转化,慢慢走出历史情结,把目光转向了现实,开始用非“他者化”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命运,诞生了以《天上草原》《季风中的马》《长调》等为代表的优秀电影。这时候的草原电影更多了一些自我意识,焦点集中在对自身文化的审视与拷问上。“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该怎么办?”是这些电影提出的问题。《天上草原》对蒙古族文化精神的探寻,《季风中的马》对游牧文化现实境遇的展现,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从草原文化中发掘新的故事题材 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草原电影要善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自己独有的草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掘新的创作题材。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富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草原文化,具有历史传承的悠久性、创造主体的多元性、区域分布的广阔性、构建形态的复合性等特点,其现代价值不可估量。从电影创作的题材问题上分析,我们认为草原文化本身就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一系列重要元素,本身就有崇尚自然、践行自由、英雄崇拜、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草原文化中的自然之美、力量之美、仁爱之美、歌舞之美无不彰显出巨大的审美价值。 草原电影要善于从草原文化中找到那些最适宜的电影表达,展现出自己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草原电影这几年在题材挖掘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展现铁木真作为一代明君的成长过程的同时,更注重从人性的视角去进行刻画;《天上草原》将美丽的草原风光与朴素的人性故事融为一体,张扬了蒙古族敢爱敢恨的民族性格;《季风中的马》深沉地思考了草原沙化和城镇化给牧民命运带来的影响,关照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圣地额济纳》反映了在我国国防事业发展过程中航天人的无私奉献以及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真诚支持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歌颂了航天人与额济纳人协力共进、情同一家的深情厚谊;《漫瀚调》则以清末光绪年间清政府大面积放垦蒙地引发蒙汉人民奋起抗争为背景,以蒙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独特艺术魅力。 弘扬现实主义精神讲好当下故事 现实主义创作是中国电影也是草原电影的一个光荣传统。纵观草原电影的发展历程,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一直在草原电影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按照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电影不仅是一种提供娱乐快感的工具,更是艺术家以实录精神反映社会、观照社会并进而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感国运变化、立时代潮头,以更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汇成当代电影艺术的创作主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同样也是草原电影人的光荣使命。草原电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有可为,必须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我们现在身处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国家和民族奋发图强,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崛起,整个文明形态正在重塑。用电影记录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表现这么重要的历史进程,探索这些丰富奇妙的体验和经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百年不遇的机遇。电影艺术家要站在高处,站在前列,通过文艺创作倡导时代风气,引领社会发展。表现在电影创作中,就是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有机结合,在把握社会现实本质的基础上,放飞想象和情怀的翅膀。 草原电影过去虽然一直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不懈努力,但是要找到更好的切入口、找准更好的切入点还要继续作出努力。因此,草原电影人要在深入生活、了解现实上多下工夫,关注草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要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命运轨迹的变化,关注人的精神层面的变化,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去考量,而且要从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意义上去思考,让民族电影更加具有国际性的价值意义,赢得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弘扬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也要注意把握好4个问题。首先,应当挖掘自身与形象不可分离的思想丰富性及其深度,不能仅仅满足于描绘日常生活流或者生硬地注入所谓日常生活诗情。第二,应进一步增强观赏性。观赏性的缺失使得现实主义电影反映当前社会现实的良苦用心,常常无法转化成应有的社会影响力。第三,需要不断吸纳新资源、新营养,保持和增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第四,中国电影不仅需要现实主义,而且也需要别的主义,从而共同组成多元共存、相互竞争而又相互促进的更大创作空间。 善于从文学中发现才能走得更远 与当下越来越多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情势相比,草原电影似乎更热衷于自己电影剧本的原创性。其实,在草原电影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从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案例。如建国初期拍摄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就是根据玛拉沁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中的歌曲《草原牧歌》《草原之夜》至今还被广为传唱,成为草原歌曲的经典。谢飞导演的电影《黑骏马》也是根据张承志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电影曾荣获第19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和香港第1届紫荆电影颁奖十大华语片,在业界赢得了广泛赞誉。 由优秀的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有助于电影走得更好、更远。首先,优秀的小说作品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社会基础,广大读者了解了小说的内容,希望走进影院再看看银幕上是怎样理解原著、呈现原著,若形成不同的观点,还会引起一番热烈的讨论。同时,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宣传推介上,就可做到事半功倍。其次,小说的粉丝也是影片票房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有利于电影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实现。第三,小说本身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故事,改编或者原汁原味地利用这个故事,或者锦上添花让这个故事更加充满戏剧性和精神张力,都比现编一个故事来得省心。 建国60多年来,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一支蔚为大观的文学创作队伍,长篇小说创作异军突起,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广大作家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更新观念,以开阔的文学视野、独特的艺术风格,真实地描写了内蒙古人民的现实(历史)生活画卷,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为蒙古族文学留下了瑰丽的篇章。草原电影可以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寻找和发现创作题材,丰富草原电影的表现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