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话剧“共同家园”——表现悲剧之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解放军报 谷海慧 参加讨论


    在当代话剧的艺术发展格局中,题材类型特殊的军旅话剧始终居于阐释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高地。家国情怀、英雄精神、高尚人格等,是军旅话剧独特的内在精神气质。因为战争中的极端情境最能考验人性、军人天职又常常与日常的人性构成冲突,这种审美风格在战争题材的军旅话剧中尤为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战争题材的军旅话剧创作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多取材于现当代战争,较少涉及古代战争。这种现象一方面带来了题材优势,因为现当代革命历史距离我们较近,其中的重要战役、领袖人物、英雄形象等观众都较为熟悉,易于被感染、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却间接导致了军旅历史剧取材较为单一,表现的历史不够宏阔,创新意识不强。在这一背景下,张小兵、冯静和尼玛顿珠共同编剧的大型史诗剧《共同家园》的问世才显得格外具有创新价值和历史意义。
    《共同家园》取材于清末两千藏军抗英的故事。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更是一段令山河动容的历史。将这段历史展现在话剧舞台上,拓展了军旅历史剧的题材领域。以往,军旅历史剧较少聚焦古代战争,古代战争题材领域有影响的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除了朱祖贻、李恍执笔的《甲午海战》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反响外,剩余有限的表现古代战争的军旅历史剧多默默无闻。然而,《甲午海战》的创作时间是1960年,它的光荣正反衬了其后60余年同类作品创作的匮乏。《共同家园》首演于2015年,但真正引起反响是2016年在国家话剧院原创剧目邀请展中的亮相。而后,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受到专家和观众的赞誉。
    之所以选取这样一段悲剧性历史,源于创作者高远的立意和家国情怀。《共同家园》第一次从军队建制角度说明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第一编剧和执笔人的张小兵,着眼于军队建制,通过严谨史实侧面证明西藏地区与华夏民族的隶属关系,创作者的这一视角可谓新颖独特。并且,在基于史实的故事中,剧作艺术地突出了华夏一家、民族团结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表现汉藏一家主题的剧作并不多,且多为地方剧作家创作。其中有所建树的作品,要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黄志龙、次仁多吉和洛桑次仁共同创作的《松赞干布》(1981)。时隔30余年,军旅剧作家通过藏族勇士与满汉蒙回各族浴血同袍的故事,不但高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而且用民族团结、同仇敌忾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片热土乃华夏各族的“共同家园”。
    全剧矛盾复杂、线索繁多,剧情一波三折,让观众时时悬心,戏剧节奏紧密有致。在面对复杂矛盾的时候,很多创作者易于把人物写丢或把问题简化。《共同家园》的可贵之处在于:创作者没有忽略辅助线索、细小矛盾和次要人物。凡是线索都有头尾,凡是矛盾都有解决,凡是人物都有结局。由此,剧作形成了非常严整的圆形叙事。
    《共同家园》讲述的是战事失败的悲剧,是两千藏军勇士以身殉国的历史悲歌。近些年来,我们的话剧舞台越发缺乏悲剧。即便战争题材的军旅话剧,故事中虽然难免悲壮的牺牲,但结局往往是胜利的喜悦。于是,痛心会被喜悦冲淡,悲情会被乐观代替。因为牺牲换来的胜利让我们认为烈士的英灵获得了告慰,我们便往往只肯定牺牲的正面价值,而忽视了牺牲本身丰富的痛感。这种以喜抑悲的无意识移情,让我们缺乏对悲剧主体遭遇苦难、毁灭时抗争意识和行动意志的体察和品味,缺乏对悲剧的延续性情感体验。《共同家园》将英雄悲剧的美学体验推向极致,让这一曲历史悲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美学效果。
    新史料拓展新视野,新视角带来高立意,故事性阐释深刻主题,悲剧性产生深度体验。军旅话剧要在创新中突围,《共同家园》的成功不乏启发性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