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吴为山:中西文化的使者司徒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华读书报 吴为山 参加讨论


    造型艺术的意义在于“型”的创造中记刻着艺术家的生命与情感,同时反映着时代精神和审美。一代一代人的创造构成文化史的轨迹。
    中国红山文化的女人体和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灰石雕像——“威伦道夫的维纳斯”中对女性特征的夸张,表现了生殖崇拜;埃及雕塑的“正面律”和秦始皇兵马俑的装饰风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形式规范;希腊雕塑的单纯与理想化;三星堆青铜诡魅的抽象;罗马雕塑的肃穆与宏伟;中世纪雕塑的本然与神圣;文艺复兴雕塑折射着人本主义的光辉……不同时期的雕塑以无声的艺术形式,阐释着心语。绘画亦是如此。时至今日,信息与图像时代造就自由多元的艺术环境,文化的异质同构使得中西艺术在频繁交流中呈现独特风采。
    现在我们为英国艺术家司徒安(1934年-2016年)举办展览,旨在展示一位既有着深厚西方雕塑传统,又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热情的艺术家所创造的成果。他在雕塑、绘画和设计等多个领域都取得成就,在艺术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方面,他从一位西方学者和艺术家的角度用心研究中国,探究中国哲学和画论,尤着力于石涛的一画论。在雕塑中,他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运用坚实准确、而又富有主观表现的写实手法塑造知识分子和普通劳动者,以个人审美倾向和美学思想表现雕塑的生命感;在绘画中,擅长表现宗教、戏剧人物和日常生活等主题,记录了人生瞬间,补充与彰显了雕塑的力量。他以惊人的勤奋与创造力创作出多件艺术作品,以立体和平面的双重表现完成了他对世界的认识与赞美。
    值得关注的是,在司徒安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和所描绘的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场景中,非但表现了他眼中、手中的客观世界,更流露出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二十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互渗,掀开了中西合璧的新篇章,在研究这一段历史时,往往我们倾注于西方文化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其实,悠久的中国文化对西方艺术的发展也发生过重要作用。东方哲学及东方审美,尤其是平面意趣和写意风格都使得以科学理性和宗教神圣为基础的西方艺术更为亲近诗化与意象。这种在人文情怀层面的殊途同归,体现了艺术总是在超越技法、技巧、技艺而进入精神境界。这即是所谓的由技入道。无论地域、历史、文化有多么大的差异,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总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在人的主题上表现真、善、美。
    司徒安先生1934年出生于英国,大学时在课堂上第一次看到多纳泰罗的木雕作品《抹大拉玛利亚》便为之一振而决心投身雕塑艺术。之后又受罗丹艺术作品的熏陶,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其人物雕塑结构谨严、厚实,深沉肃穆的形象传达出人的尊严。无论是名人还是平民,他们的喜怒哀乐总归于人性的朴实和本然。塑痕的流动诉述着艺术家内在的激情,那凝固的指纹,折射着艺术家的心性。形式美感与精神气质契合运动与形体转折,娴熟而老道的手感、技巧深刻反映了艺术家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自我创造的自信。这种从容的艺术秉性,也使得他的作品传递着人本的力量。这种力量可溯源到古希腊、文艺复兴……
    1984年,司徒安受路易艾黎先生邀请首次来到中国,这位对中国充满浓厚兴趣的艺术家初入中国就被当时的街景、工人的灰蓝色制服和朴实的劳动人民等等现实风貌点燃创作热情,由此画出了一批展现富有时代气息的生动鲜活的作品,自此也种下了与中国的缘分。
    2003年,我在担任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期间,曾邀请他访问。此间他创作了一尊三米高的米开朗基罗像,我创作了一尊齐白石像同立于南京博物院,以象征东西方艺术对话。记得当时我们的“见面礼”是对塑,各自为对方塑像。那年他69岁,身高手大,观察敏锐,动作快捷。他善于在创作过程中以理性的逻辑推理,首先塑出形体内在的构造和外轮廓,在这精准的妙造中不失感性的瞬间捕捉。他的创作与研究是严谨而深刻的。他创作米开朗基罗像是建立在他长期研究米开朗基罗艺术的基础上。他对米氏的刀法,甚至刻石时的刀痕走向,排列的节奏均有精湛的研究。他从英国剧院借来文艺复兴时代的演出服,让模特儿穿上,似乎在写生,其实在衣纹与形体的塑造里却构建了一个意象性文艺复兴的建筑。这种雕塑语言是西方艺术家的迁想。
    继南京大学访问交流创作之后,他又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多所美术院校担任客座教授和荣誉教授,并在沈阳师范大学创立司徒安国际雕塑学院,他真诚无私的教授专业知识,传播艺术观念与理想,对我国雕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可以看到,司徒安对中国的爱,不仅仅体现于他塑中国文化史上的老子、孔子、曹雪芹和当代中国的艺术家,还在于他对中国造型艺术的研究。在形体塑造中吸收了中国古代俑制的平面法,这种压扁了的形体具有东方朴素的审美意象。一个年逾七十的西方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文化时竟晚年变法,试图远离客观形体结构的科学塑造的母语,直追形而上的东方造型之美。他在中国人的骨骼和表情中,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表现中感知着一个礼仪之邦的脉脉温情。这也是中国美术馆之所以为他举办展览的初衷。
    我钦佩他,一个英国的绅士,一个牛津的学者,一个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和皇家艺术学会的院士,爱上了中国,他用连心的十指塑造和描绘着敦厚、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也用他多年的研究和创作的知识教诲中国的学子……
    “中西之间——司徒安(An⁃thonyStones)雕塑绘画艺术展”是2016年度中国美术馆国际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项目,司徒安先生的妻子冯莉莉深知司徒安,更懂他的心,将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和绘画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中国美术馆的国际作品收藏,它将为后人研究学习并流芳后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