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深圳文化创新具四大优势——专访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军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深圳商报 魏沛娜 参加讨论


    
    ▲张军在“南书房夜话”做讲座。(资料图片)
    【编者按】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根据《深圳学派建设推进方案》,继续深入推进深圳学派建设的要求,深圳市社科院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联袂合作,于2016年浓墨重彩推出了第一辑“深圳学人”系列访谈栏目。
    系列访谈聚焦本土人文社科领域,有计划地逐步介绍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各学科领头人,梳理他们的治学脉络,介绍他们的学术追求,展现他们为推动深圳学术文化所做贡献。报道推出后反响热烈,成为一次有意义的深圳学派建设宣传推广。在此基础上,深圳市社科院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今年再度联袂合作,继续推出第二辑“深圳学人”系列访谈栏目。敬请垂注。
    很多青少年爱好文学都是从诗歌起步的,张军也不例外。从中学时期开始,张军就喜欢读诗、写诗。到了部队,他又勤于学习写作。等到考上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热情又不断高涨。上世纪90年代末,张军来到深圳继续他的“文学梦”。按他的话讲,随后他的写作开始由文学创作向文化研究转型,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文学联想转型为逻辑推理,由感情驰骋转型为学理沉思。总之,从单纯的文学创作,转型为复合型的文化理论研究。
    张军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诗歌)研究,深圳和香港文化创意产业、深圳创新文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等。曾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担任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近日,张军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专访。
    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相辅相成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您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当时名为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后,经常发表文艺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文艺异常活跃的时期,可以请您谈谈当时比较深刻的一些记忆?
    张军:当时我们大学的文学社非常多,写作的人也很多。不光是中文系,化学系、物理系、数学系、生物系、教育系的好多都喜欢写作。当时大学的学术氛围非常好,经常有各地的专家学者、名人来学校演讲,作家丁玲、姚雪垠、徐迟等都来学院演讲,包括国外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做学术讲座,我觉得那时候学校里学术空气浓厚,从思想碰撞到基础训练学到不少东西,那时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比较单纯。
    还有一点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在大学里我们除了学传统的中国文学以外,同时大学还引进、介绍了许多西方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这样对我们了解西方学术、文学,有很多借鉴与感悟。就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结合,使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后来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介入文艺批评?
    张军:在读大学的前期,我主要是搞文艺创作。先后在《长江文艺》《北京文学》、江苏《青春》等文学主流刊物发表了一些诗歌、小说。我想,这些文学创作实践,有了经验积累,对开展文学批评更能扺达本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是相辅相成的。真正开展文艺批评是考上研究生以后,我的研究专业是文艺学,专攻文学评论,课程围绕文学批评设置,中国古代文论,西方近现代的一些文学理论批评,特别是当时读到了西方20世纪一些文学批评方法,比如结构主义、接受美学、原型批评、心理批评、新批评等,为我开展文学批评打下很好的理论基础。我也写论文进行了一些批评实践,发表一些文学批评文章,顺其自然地走上了文学批评的道路。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我发现您与“诗歌”有着特别的缘分,从处女作诗集《飘香的晨雾》开始,随后又出版了诗集《空门》《叙事英雄》,而且第一批文学理论专著也是《基础诗学》《方言的故乡》,为何创作与评论都会聚焦于诗歌?
    张军:我想这与我在大学学习经历有关。如果搞文艺创作,那就有各类文体创作,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写报告文学等,写作方法各有不同。你要是搞文学批评的话,有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也有现代文论批评,还有当代文学批评。我于是选择了诗歌这个我最熟悉的领域切入,这也是我感兴趣和专注的领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处在文化的核心层中。我觉得,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必须要结合个人的专业和经历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兴趣,选择一个突破口。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多年来您对深圳文学也予以了许多关注和支持,深圳既拥有王小妮等已在诗坛上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又有一批青年诗人正在成长,活跃于各大期刊杂志,您如何看待深圳诗歌在中国当代诗歌版图上的位置?
    张军:2014年我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曾经对深圳的文学做了一个专题的讲座,题目聚焦“多元共生的深圳文学”。我觉得这也是深圳文学的一个特点,在全国文学创作方面,除了北京、上海以外,深圳在文学创作上比较活跃,位居第三,文学创作队伍也比较大,常年写作的就有五万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有一百多人,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诗人有王小妮、徐敬亚、吕贵品等。现在也有一批年轻的打工诗人成长起来,包括郭金牛、谢湘南、程鹏、邬霞等,有的已经走出国门,诗歌译介到欧洲。
    调入深圳经历三个转型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您自1998年底来到深圳,随后调入深圳社科院工作,您如何看待您这近20年的“深圳经历”?
    张军:我调入深圳市社科院经历了三个转型:一是从内地转到特区;二是从行政工作转型为学术研究;三是文学专业转型为城市文化。这种转型对我来说,跨度大,挑战性强。为适应这一转变,我付出了辛勤劳动与代价,这都不算什么,我庆幸在体制内有了一个稳定的谋生手段,也因为我喜欢、热爱这份工作,是我理想的事业。在为之奋斗中,也感谢了深圳这片热土对我的摔打与锻炼:一是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二是责任担当与忧患意识;三是做事、工作的专业精神;四是集体精神与团队意识。这是深圳近二十年人生经验的个人总结。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也是您过去重要的研究部分,在您看来,深圳孕育创意创新文化的优势是什么?下来可以如何进一步升级?
    张军:文化创意产业,是我们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连续13届的深圳文博会我一直跟踪、调查,形成每年一个评估报告。为深圳文博会的发展,也贡献了我们的一份智慧。
    至于说到深圳创意创新文化的优势,第一,有政府有形之手的助推。第二,民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力量。第三,具有毗邻港澳区位优势。第四,拥有大批创新人才。在深圳,这些就是创意创新文化的优势。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