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勇士》海报 资料图片 编者按 正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宁海强执导的电影《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为原型进行创作,既呈现了热血激燃的战斗场面,又表现了百里奔袭的艰苦卓绝,还塑造了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做到了情节引人入胜、情感真实震撼。 战争场面的呈现是战争类型片创作是否成功的一把标尺。以往一些战争片总是先上文戏,等“说”完之后再营造一下紧张气氛。战争成了装饰,有时甚至会拖延剧情发展。电影《勇士》对战争片的改进在于要求故事必须过三个“问题关”:第一,这场仗为什么打,目的明确吗?第二,有没有“打出情节”,人物关系、故事发展在其中有没有推进?第三,每一场仗里有没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勇士》中战斗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跑完240里路,拿下泸定桥”。这就给战争其他内容的展示留出了空间,导演可以用更多情节将故事讲述得更精细且有创造力。影片中,不管是小股阻击还是冲刺突围,都特别注意强调战斗过程中的“速度与激情”,每场战斗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一种时间的紧迫感。第三项“记忆点”方面,创作者艺术手法运用得更加灵活,想象力可谓天马行空。比如,在竹林中战斗开始的“打点”竟然是一只大熊猫的“乱入”。这种取自当地元素、符合情理又出乎意料的设置让人惊叹。创作者不仅做到了“打得真实”,还实现了“打得漂亮”。在《勇士》表现的场景中,可利用的地形和空间比较丰富,其中既有密林作战,又有断崖作战,还有河谷作战、泅渡作战以及最后卢沟桥上的吊索冲锋,使视觉呈现惊险刺激,战术表现变幻莫测。导演在战争的拍摄布局上还提前“脑补”了特效镜头的设计和与实际镜头的衔接。比如云贵川从竹子上荡过去,再沿着山势和树藤突袭进敌人阵地解围,同时地面人员也在迅速突进配合策应。从A点到B点的突进过程中,镜头在人物的空中调度和地面调度中流畅地起伏滑动,一气呵成,形成了一种“草鞋跑酷”的独特风格,使观众看得过瘾。 《勇士》的主角是一个团的8个普通战士。这样选择叙事视角,就是要铆足了劲儿讲“普通人是用怎样的精神力量到达心灵目的地”的故事。其实很多时候,战争片打动观众的不一定是宏伟壮观的场面或慷慨悲情的辞藻,也许用人物性格命运的刻画反而更容易触碰观众心灵最柔软的部分。《勇士》中的战俘田生才从被绑着走,到走不动被人背着走,再到活活把背他的小红军累死,再以死去小战士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红军代称,直到在卢沟桥上奋勇冲锋,创作者没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展示他的心路历程,只是在呈现人物命运时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其境界提升的进程。这样的转变完成得自然不矫情,因为最有说服力的讲述就是“一段人生”。在《勇士》里,田生才的人生把人们领进了红军的精神高地。如何润物细无声地传达主流价值,也许《勇士》可以成为一种“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勇士》的故事内核抓得巧妙。影片的重点在表现如何“跑完240里路”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场“极限挑战”。他们为什么如此坚定地奔跑,甚至突破了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放在现在,这个问题依然有效,即每个人都有达到极限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坚持。所以《勇士》的可敬之处,就在于提出了跟时代依然能对话的问题并加以影像化的处理,可谓完成了一次主旋律内核现代化的实验。 《勇士》在寻找更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方面也给观众带来惊喜。比如,黄团长腿部受伤,这时却接到急行军命令。他不想拖累部队,借口断后想让部队扔下他。但政委不同意,两人争执不下。第二天清晨,团长走出帐篷,全团人已经集合完毕。一句话没有,大家就注视着他,等待出发。画面里一片静默,更加重了眼神投射过来的“无声感”,背景则是霞光绚烂的雪山。这种处理肃穆庄严,没有口号或嘶吼,却更打动人心。 电影《勇士》从小切口进入,对各种商业元素进行减法处理,靠人物故事和艺术呈现赢得观众的青睐,堪称战争题材和主旋律影片创作突破固有套路的个性化尝试,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褒奖。 (作者单位: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策划部创作策划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