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国歌响起时,我们该如何致敬——独家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解放日报 王一 参加讨论


    
    人物小传 于海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文联委员,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国家一级指挥。
    今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将正式施行。
    “国歌是国家的‘第一声音 ’,国歌里有中国故事,有民族精神。”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看来,国歌早已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气质,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民族精神的化身。
    国歌立法为何晚于国旗、国徽
    解放周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您为了国歌立法奔走呼吁了十年,如今心情怎样?
    于海:从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公布,确定国歌法于今年6月初审,一直到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经表决通过,我一直处于很激动、兴奋的状态中。
    十年来,我没有放弃过对国歌立法的呼吁。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时,我还说,一个法治健全的国家,不能不为自己的国歌立法,我坚信国歌立法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结果全国“两会”刚刚结束,我就得到了要为国歌立法的消息,让我非常振奋。
    解放周末:《国旗法》1990年通过,《国徽法》1991年通过。20多年过去了,为何《国歌法》才进入立法程序?
    于海:这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1949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通过时,《义勇军进行曲》是作为“代国歌”被写进决议的。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但直到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它才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刑法》在299条明确规定了“侮辱国旗、国徽罪”,而没有把国歌写进去。只有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对于演奏场合和礼仪进行了粗略规定,既不能详尽地应对一些现实问题,在法律位阶上也属于规范性文件,意义有限。
    解放周末:从2008年开始,您每年都提出国歌立法的提案,反响如何?
    于海: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太理解,没有意识到国歌与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有着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地位。国歌没有法律约束,这是一个缺陷,应该补上。
    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过去全国“两会”都是全体起立、奏国歌,2009年全国“两会”举行,第一次全体起立、唱国歌。就在唱完国歌分组讨论的时候,我们组就有几个委员说,刚刚唱国歌的时候感觉我们的国歌是不是过时了?和平年代了,歌词有点过于血性了,是不是需要改?
    我当场就发言:国歌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绝不能随意改。为什么?历史上、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歌是荷兰国歌,有400多年的历史,如今荷兰人还在唱;法国人很浪漫、随性,《马赛曲》战斗性很强,不也是到现在都没变。我们的国歌为什么要改?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国歌展现出勇往直前、团结协作、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像“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能狭义地理解,可以理解为塑造中国民族的脊梁。
    发言结束,大家都给我鼓掌。接下来的这么多年,我的提案都是推动国歌立法,支持我的全国政协委员也越来越多。
    84个字、37小节、奏唱46秒已渗透进生命
    解放周末:作为解放军军乐团的演奏员和指挥,您几乎亲历、见证、参与了共和国40多年来每一次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重要时刻,被称为“指挥演奏国歌次数最多的人”。您对国歌的感情必定不同于常人。
    于海:我15岁进入军乐团当演奏员,24岁当指挥。国歌有84个字、37小节,奏唱46秒,可以说,在指挥演奏国歌的近40年中,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已渗透进我的生命。
    也是因为太熟悉国歌的原因,我常常发现国歌演奏中的问题:建国以来,公开发行的国歌版本有十多种,没有统一的标准版本。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升国旗仪式上,国歌放完了,国旗还没升到顶。后来发现,这是因为使用了错误的版本,国歌时长偏短。就连某国元首欢迎习主席的仪式上,这个国家的军乐团演奏的中国国歌错误都多达3处。
    几个月前,有媒体在报道中配了一张国歌的乐谱。我仔细一看,这个乐谱竟然有48处错误。不仅如此,我去了全国很多涉及国歌的博物馆、纪念馆,里面的国歌乐谱经常错误百出,让人痛心。
    解放周末:我们的国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版本?
    于海:《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发行的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风云儿女》影片上映后,伴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传唱中,一些革命者可能因某种情况,对歌词作了个别改动并为一些地方或一定范围所接受,也就产生了歌词的不同版本。
    歌词反复有变化,乐谱就也跟着变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以前的乐谱都没标明表情记号、力度记号和速度记号。通俗点说,哪怕是再欢快的曲子,速度放慢不也就显得悲伤了吗?小声唱跟大声唱能一样吗?三大要素国歌的总谱上都没有体现。这不就乱了吗?
    好在这次《国歌法》正式颁布了国歌的标准曲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唱不好国歌就违法是误解
    解放周末:除了规定标准曲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还有哪些内容?
    于海:《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国歌奏唱的形式和礼仪、国歌的宣传教育等作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我觉得都非常有必要。
    以前使用国歌时的一些现象,确实让人觉得很痛心。有人在婚礼、葬礼、开业典礼上放国歌;国歌响起的庄严时刻,有人却嬉笑打闹、随意走动、接打电话、左顾右盼,甚至衣着不整、置身事外。更有甚者,竟然有人将国歌改编成了所谓“股歌”进行恶搞,而且没有人制止。
    国歌代表国家形象,具有不同一般的象征意义。所以,这次《国歌法》规定:滥用国歌;随意篡改国歌歌词;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国歌等不当行为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解放周末:纵观全球其他国家,对于这样的行为,是否也有法律上的约束?
    于海:我查了一些资料,颁布了《国歌法》的国家,在公开场合下羞辱国歌都是要受到惩罚的。
    美国法律规定,观众听到国歌时,如有升旗仪式,应起立面向国旗,普通公民右手放在胸口,佩戴头饰或帽子的,应用右手取下,放在左肩位置。军人应全程敬礼致意。如果没有升国旗仪式,应朝音乐演奏的方向,适用同样礼仪。法律没有规定观众是否要唱国歌,但自小学起,都鼓励学生唱国歌,一些学校则是强制规定。像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拿了8枚金牌,却因领奖时不唱国歌被抨击,最后被罚做义工。
    2001年,法国队对阿尔及利亚队的足球赛场上,《马赛曲》一度遭对手嘘声。出现这样的现象,按照法国的规定,要终止比赛,政府官员也要退场。到了2003年,法国又针对亵渎国歌国旗的行为对全体国民进行具有约束力的立法,规定在由公共机关组织或管理的重大活动中,如果公开对法国的国歌、国旗表示不敬,将被判处7500欧元罚款,情节严重者还将被判处半年有期徒刑。
    同样的,马来西亚也规定任何人在任何公共场所蓄意表现对国歌不尊敬,将被判罚款或监禁;罗马尼亚的一个歌手在公开场合篡改国歌,结果也被判刑、罚款。
    解放周末:《国歌法》出台后,也有些人担心,是不是以后唱不好国歌就违法了?
    于海:这是一种误解。国歌立法的重点是说,在正式场合下,对国歌要敬畏,这是对国家民族的尊重;在公开场合下,演奏国歌应该有一个参照,使用正确的版本演奏;在重大场合下,国歌在演奏演唱时应该被尊重,并不是说单个人唱不好国歌就是违法。
    最后一句为什么多了一个“进”
    解放周末:《国歌法》 还规定了要将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唱国歌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怎样的联系?
    于海:通过国歌立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国歌里渗透着民族精神,对于培养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是很有作用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应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从唱响国歌开始。
    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是这样。我曾去美国拜访一个好朋友,他的女儿当时刚上小学,我和她一起玩,就唱起了美国国歌。我一唱,她就站起来,一动不动,完整唱完以后,才坐下来跟我说话,我非常感动;日本国歌的节奏比较缓慢,这样的节奏合唱容易唱不齐,但我到日本去开会,看到六七千人全体起立唱国歌,充满感情、有力度地唱,排山倒海,那时候真的是感动。
    但我们的国歌是怎么唱的?许多人张不开嘴,甚至有人不会唱。我看到一个调查,让一所大学的大学生默写国歌的歌词,结果全答对的只有25%。而问小学生们,国歌是谁作词、谁作曲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作曲贝多芬,让人啼笑皆非。
    解放周末:如果连国歌都唱不好,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于海:是的。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怎么做?国歌这个最现成、最好的题材没有好好利用,不应该啊。我们的青少年可以背那么多唐诗、宋词,会那么多外语,84个字的国歌却唱不全、唱不好,不可悲吗?他们可以唱几百首上千首的流行歌曲,怎么连国歌都不会唱?
    国歌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国的《马赛曲》、美国的《星条旗》、俄罗斯的《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一样,《义勇军进行曲》也是民族精神最好的提炼。
    想想当年人们走在抗日前线,走上街头,唱着这么有气势的歌,“起来!”谁要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之后空半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非常有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然后,“起来!起来!起来!”三个“起来”一个比一个高。最终,“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解放周末:很多人问,国歌的最后一句为什么多了一个“进”?于海:这才是国歌的点睛之笔——“前进进”的节奏感,凸显了国歌精神的进行时态,就好像在指引我们。有些人唱到“前进,前进,前进进”,会放慢、延长,因为觉得这样唱得稳。我坚决反对延长。前进哪里有终止?一定要让最后一句和前面保持一样的节奏,让人感觉我们的步子在往前走。虽然战火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中华民族的奋进还在继续,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还在继续。放开嗓子,自豪地大声唱出我们的国歌,才能让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代代相传。
    记者手记
    希望所有孩子都走在有音乐相伴的路上
    于海与国歌的交集,始于1970年。
    那年的国庆阅兵,他只有15岁,是联合军乐团最年轻的队员之一,作为单簧管演奏员,在天安门城楼面向毛主席和乐队一起奏响国歌。14年后,作为联合军乐团最年轻的分指挥,于海又一次站在了天安门广场,指挥国歌的演奏。
    国庆50周年、60周年大阅兵上,于海连续两次担任联合军乐团的总指挥。随着他的双手用力向外一划、一抬、一落,在身前稳稳地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激昂澎湃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天地。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解放军合唱团团长兼总指挥的重担,毫无悬念地再次落到了他的肩上。
    谈起如何走上音乐的道路,于海说:“不是我选择音乐,而是音乐选择了我。”
    于海成长在山东高密,年轻时,当兵是他最大的梦想。1969年,于海报名参加工程兵,最终因父母舍不得他而放弃。第二次报名,录取结束后,工作人员将体检时间告诉了于海的弟弟,结果弟弟忘记了,再一次错过。1969年10月份,解放军军乐团到山东招生,整个高密只有8个名额。于海因为咳嗽导致肺部有钙化点而没能入选。几天后,于海接到了让他再次体检的通知。原来是邻县空缺一个名额,时任解放军军乐团的小号演奏家朱尧洲想到了于海,提议让他再来试试。这一次,于海才通过体检,进入解放军军乐团。
    “这就像是命运的选择”,于海感慨。他觉得,一生与音乐相随,是他最大的幸运:“人的智商固然重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一定是拼情商的,艺术就是打开情商最好的一把钥匙。”
    于海曾经在清华、北大兼职,也曾在北京的一个少年艺术团教学生,他的学生长大后,有学医的、学法律的、搞经济的、搞建筑的,生活丰富多彩。很多学生告诉他,因为他们学了音乐,才懂得了美,懂得了享受人生。
    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三把钥匙是字母、数字、音符。但不得不承认,亲近音乐的孩子还是少数,国人的音乐素养普遍偏低,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多短板。于海对此也有着深深的担忧:“由于音乐课程不在高考范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非音乐类高校又很少有专门的音乐研修课,这就让许多学生终生与音乐无缘。目前的音乐教育更多是以考级为目的,应付式的音乐学习对孩子来说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
    如何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音乐教育?于海建议,有条件的普通中小学校,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乐队与合唱队,因为合唱和管乐的参与性特别强,容易普及。“音乐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希望中国所有的孩子,都能走在有音乐相伴的道路上。”
    国歌奏唱背后的故事
    1999年国庆50周年大典,曾创造了受阅部队通过天安门时间误差只有0.3秒的纪录。
    为了保证这不到0.3秒的误差,解放军军乐队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按照阅兵行进的速度,解放军军乐团的演奏节奏设定在每分钟116拍。用节拍器来卡住每一个队员的速度和节奏,差半拍都不行。于海每天都对着节拍器和秒表无数遍地练习,还与两位副总指挥和18位分指挥共同探讨研究、加练同步打拍子。
    参加阅兵的受阅部队是按照军乐团的节奏来踩步伐的。不过当时很多方队却写信给总指挥部,称军乐团的演奏忽快忽慢,让人摸不准节奏。原来,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为一分钟340米。军乐团是在天安门广场上演奏的,当受阅部队走近天安门广场时,他们会觉得节奏越来越快。反之当他们离开天安门广场时,会觉得节奏越来越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乐队和受阅部队一起,根据距离调整步伐,最终成功地踩准每一个节奏。
    此外,升国旗的一个小细节也反映了国庆阅兵对时间的精准要求。国歌要准确地控制在46秒,分毫不差才能保证国歌演奏结束的同时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部。但排练时于海发现,国歌演奏结束,国旗往往距离顶端还有一小段距离。这是怎么回事?于海到国旗班与升旗手讨论,终于发现升旗手在接到指挥信号到按下升旗按钮之间有半秒钟的误差。正是这半秒钟才让预演时升国旗无法做到完美。于是,军乐团的演奏也考虑到这半秒的误差,保证了完全同步。
    2015年“9·3”大阅兵时,天安门广场上的合唱团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支1200人的合唱团,正是由于海一手组建的。
    但合唱团的成员并非来自部队的文艺兵,而是来自各个军事院校的学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声乐训练。这是我国阅兵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世界阅兵史上第一支全部由军校学员组成的合唱队伍。
    为了能让这批合唱团成员快速成长起来,于海专门请了40名文艺兵当教导员。一个个教,一句句教,甚至连表情也要从头教起。
    那段时间,合唱团团员都有个口头禅:“你今天啃苹果了吗?”原来,因为咬苹果的口型跟演唱的口型是一样的,就有教员发明了咬苹果练口型法。“打哈欠法”也是训练中常用的方法。有一次上级检查训练,听到一串打哈欠的声音,感觉很奇怪:是不是队员们训练太累了?后来才知道,有老师发现打哈欠的发声类似美声,就教合唱队员怎么打哈欠,发出柔和又有质感的声音。
    合唱团团员们不仅要唱,还要配合演唱做动作。在唱指定歌曲时,队员们要全体敬礼,但要做到整齐划一很不容易。合唱团里有句话:“1200减1等于0。”只要有一个人做错,都会影响整体,大家的努力就白费。在训练中,角度好不好,手高了一点点还是歪了一点点,抬的高度,倾斜的角度都要校正,才最终确保了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军歌嘹亮与完美演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