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记者对两本书的作者赫拉利进行了专访,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阅读此文,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在读书之前,不妨先想一想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编 者 记者:从书中可以看出您的知识面很广。您的专业是历史学,对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计算机等学科也有涉猎。平时最喜欢读什么领域的书?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在阅读上? 赫拉利:我平均每天会花1到2小时看书。我没有一类最喜欢的书,不过,我有一类最喜欢的问题——我总是对那些关于世界的宏大问题特别感兴趣,然后让这些问题引导我去任何该去的地方。为了回答大部分的宏大问题,你需要阅读许多不同领域的书籍。 比方说,我一直很好奇,比起我们的祖先,现代人更快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阅读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哲学和脑科学方面的书。 历史向我们指出,今天的人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然而并不比以前快乐多少。心理学解释了原因:快乐的感觉并不取决于客观条件,而是倚赖于主观期待。然而,期待是会随着环境自动调整的,当情况变得更好,我们的期待也会跟着膨胀。因此,即使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降临,不久之后,我们也许仍然跟以前一样感到不满足。从更基础的层面上,对大脑和心智的研究也表明,人脑对快乐的基本反应不是满足,而是渴望更多。因此无论我们获得多少,都只会增加欲望,而不会增加满足感。这就是为何人类已经如此成功地征服了地球,却依然无法获得更多快乐的原因。 记者:在太多信息越来越膨胀的今天,您如何重新评估阅读的价值?有什么挑选书籍的标准? 赫拉利:我会翻开很多书,在阅读了10页之后,其中90%的都会被我放弃。如果一本书在10页之内还没有教给我什么重要的东西,我就放到一边,再打开一本新的。 我期待中的好书,不能仅仅停留在提供信息的层面。在过去,信息是很稀缺的,审查机制也以阻断信息的流通来达到目的。那时,人们靠读书来获取信息。但是今天,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里,审查机制也不再封锁信息,而是用大量不相关的或错误的信息轰炸我们。我们不知道应该注意什么、相信什么,往往把时间浪费在琐屑的事件上,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人们可以花几个小时看搞笑的动物视频,却不关心全球变暖。因此,我最不需要书本提供的就是信息。相反,一本好书应该能够使我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到更宏大的图景。 记者:您是怎么想到要写《未来简史》的?它与《人类简史》的关系是什么?您更看重哪一本? 赫拉利:完成《人类简史》之后,经常有人问我:这本书讲述的都是过去,它能对未来有什么启示呢?于是,在我的谈话和写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关于人类的未来的话题,直到这些材料足够我写出一本新书。 《人类简史》概括的是人类从石器时代到今天的历史。它解释了我们是怎样从一个无关紧要的物种变成了地球的主宰,也试图回答一些关键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类社会中,都是男性比女性占有更高的地位?资本主义是如何席卷全球的?现在的人类是否比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更幸福?等等。 《未来简史》预测的是21世纪人类社会将要发生的变革,聚焦于科技、政治、社会、宗教的交互作用。当大数据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意愿和观点时,会对政治产生怎样的冲击?当人工智能开始替代出租车司机、医生、教师和警察,并在越来越多的工作中胜过人类,就业市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又将如何处理数以亿计在经济上沦为无用的人口?像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这样的宗教,如何面对基因工程,以及我们会生产出“超人”并战胜衰老和死亡的可能性? 两本书回答的是不同的问题,很难说哪一本更好。 记者:您的成长经历和历史学研究的背景,对于这两本书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赫拉利:我小时候一度非常困惑,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我问了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人,结果发现他们也不知道。但更让我震惊的是,他们看上去对此毫不关心,而是忙着担忧金钱、职业、政治形势……当时,我就对自己说,等我长大了,一定不要陷入日常生活琐事的泥潭里,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世界的宏大图景。 进了大学以后,我以为这将是一个探索那些宏大命题的理想之地。但我又一次失望了。学术世界的进阶规则,是鼓励我们钻入越来越窄的领域去,这给我造成的印象是:在学术这条路上,人永远无法接近宏观。 于是,我成了一个研究中世纪军事史的专家,而将人生意义的探索变成了一种“业余爱好”。就在这时,我读到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细菌和钢铁》,仿佛一道闪电照亮了眼前的路,它让我看到:用学术研究的方式,是可以处理关于历史和人类的存在这种大命题的。我从希伯来大学的导师本杰明·凯达尔教授那里也受益良多,他鼓励我的探索,并发起了一项大历史的研究项目。于是我才开始着手写作《人类简史》。 在某种意义上,写《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也是完成我少年时代给自己许下的承诺。 记者:中国是《未来简史》继以色列和英国之后第三个出版国。据我所知,您来过中国,两本书中也举了不少中国的例子,对中国有什么印象? 赫拉利:这是因为中国的出版商非常有效率。我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读者对于知识的强烈需求,是我从未在其他地方遇见过的。在西方,人们当然也充满好奇,但在中国,我能感受到他们那种迫切的心情,这远远超出了“好奇”的程度。中国人有了解世界的深切渴望,对于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都抱着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 我相信,21世纪的中国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如今,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都是天然的全球性问题:全球变暖,全球化的不平等,以及像人工智能、生物工程这类颠覆性的技术。要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在21世纪生存下去和继续繁荣,人类需要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社区。 中国在建立这个社区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既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也是因为在团结不同人群方面,中国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欧盟才成立了几十年,美国也不过250岁,而中华文明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在这段漫长岁月中,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来平衡来自广大不同地域的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需求和利益。这种经验对于人类的未来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