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熊召政:让文化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新华网 newdu 参加讨论


    
    新华网武汉3月4日电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长熊召政日前接受新华网专访。已连续五年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的熊召政一直关注文化议题,今年的议案再提“文化”建设。以下为专访实录。
    新华网:熊老师您是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作家,参加两会时您都会关注哪些问题?本次两会您将提出什么问题?
    熊召政:去年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经济,把这个概念引申到文化上来,课题就转变成了:当下我们应当提供给老百姓什么样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文化去滋养年轻人、滋养老百姓,从而保证我们的文化竞争力、软实力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这几年来,我的议题几乎都围绕着文化展开。
    新华网:我们知道熊老师您有很多职务和头衔。您是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在这么多的头衔当中,您最看重哪个身份?
    熊召政:如果说我最喜欢的话,还是诗人。因为让我最早走入文坛的是诗。诗在中国来讲是文学最古老的样式,也是最迷人的文体之一。年轻人应该背诵诗词名篇,但不一定要他们对这些篇章的写作动机作深入的探讨。诗词是他们人文修养的功课,但他们不一定要成为诗词的专门研究者。
    我最早是写旧体诗的,我今年会出诗、词、联、赋的一套书,而诗、词、对联、赋,这四样都是我的童子功。所以说,能够在五千年泱泱华夏的诗之大国里保有一个“诗人”的身份,这是对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是一种坚守。
    新华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代又一代人都在不停地思索,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这一新一旧应怎样更好地融合?
    熊召政:“新”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比如说,今天这么多人提倡喝茶,“喝茶”是新还是旧呢?茶文化是“新旧兼有”。当年,我们的生活不似今天这么精致,粗犷地抓一把碎茶,煮罢便开始喝;而今天,我们把喝茶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很细致,这也叫喝茶。所以我认为,文化必然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
    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创新发展,但它服务的对象始终是人。比如“人穿衣服”这回事,从围着兽皮到锦衣华服,衣服的面料、制作工艺都在创新,但衣服用来遮体是亘古不变的。
    新华网:您是历史学家,今天的文坛应该如何借鉴历史与传统思想来构建契合现代实际的文化的经典?
    熊召政:如果在1500年前提这个问题,那时唐诗没有出现;600年前你提这个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没有出现;300年前你提这个问题,《红楼梦》还没出现;100年前你提这个问题,《雷雨》、鲁迅的散文和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也没有出现;如果你再提前40年问这个问题,莫言和贾平凹的小说也都没有出现。
    历代总是有一些薪火传承的智者,以及一些坚守文化理想的人,不停地在我们的经典上向前迈进。我还是一个乐观的态度:经典的传承,在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精神坚守。“坚守”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一种精神,做起来更是难以想象的艰难。
    八年前,别人要我写《张居正》的创作谈,我用的题目是《坐冷板凳》。我那时候就想到一句唐人的诗——“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个人两鬓苍苍,回忆年轻时怀揣着梦想,到晚年还锲而不舍,坚持要创造他一生最好的作品,这就叫“经典精神”。没有“经典精神”,就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希望,更谈不上这个国家的文化未来。
    新华网:非常感谢熊老师在两会即将召开的时候接受新华网的独家专访,也希望您在两会上的声音能引起大家对文化价值的认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